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本题描述的是一个购买活动,人民币——纸币在这里代替金属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2.【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货币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C。解析: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在生活中一般表现为商品的标价,因此,是观念货币。流通手段是我们日常的商品买卖行为,是现实的货币。故本题答案选C。
4.【答案】B。解析: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
5.【答案】D。解析: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一般价值形式阶段和货币价值形式阶段。
6.【答案】C。
7.【答案】D。解析:货币的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作用。
8.【答案】B。解析:商品标价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其他三项均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故本题答案选B。
9.【答案】ABCDE。解析: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10.【答案】ABC。解析:选项D属于代用货币,选项E属于信用货币。
11.【答案】ACD。解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选项E属于货币贮藏手段的特点。
12.【答案】B。解析: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13.【答案】B。解析: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4.【答案】A。解析: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当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15.【答案】B。解析: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
16.【答案】c。解析:公式M=PQ/V中,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呈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呈反比。
17.【答案】B。解析:当一国货币贬值时,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对外币的需求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就减少。故本题答案选B。
18.【答案】C。解析: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量,则货币需求减少。
19.【答案】D。解析: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愿望、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社会的信贷资金
需求、财政收支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选项D属于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20.【答案】A。解析:在实践中,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所依据的标准基本一致,即货币的流动性。
21.【答案】c。解析:M2是广义货币,M1是狭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
购买力。
22.【答案】C。解析: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故实际准备金一般要比法定准备金多。
23.【答案】A。
24.【答案】ADE。解析: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BC选项均属于M2.故本题答案选ADE。
25.【答案】BCD。解析: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26.【答案】ABCDE。解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除了五个选项外,还有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信等。
27.【答案】ABCD。解析: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
28.【答案】A。解析:当信用制度发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结算减少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从而使货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完善,增加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形式,人们的资产配置就有更多的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就会减少。从而使货币需求下降。
29.【答案】A。
30.【答案】B。解析:货币供给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31.【答案】B。解析:在实践中,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所依据的标准基本一致.即货币的流动性。
32.【答案】B。解析: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33.【答案】c。解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当经济中总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出现过度需求,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34.【答案】D。解析: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构成,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上升。这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按照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不同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35.【答案】A。解析: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36.【答案】D。解析: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选项A和C都属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故不选。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故选项B不选。故本题答案选D。
37.【答案】A。解析:由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起因是过度需求,因此,只要抑制总需求,就可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政策上,政府可以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实现。
38.【答案】B。解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可分为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39.【答案】D。解析: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中,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40.【答案】D。解析:通货紧缩的影响主要有: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减少消费需求;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选项A属于减少消费需求;选项B属于影响社会再分配:选项C属于社会总投资减少。故本题答案选D。
41.【答案】A。解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缓和萧条。同时,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会导致政府收入不足.因此也会增加政府债务。
42.【答案】B。解析:物价下跌使货币实际购买力不断提高,人们会尽可能推迟支付,导致消费支出的延迟和消费规模的减小。
43.【答案】B。解析: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受影响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少,导致国内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引起通货紧缩。
44.【答案】C。解析:增加税收属于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45.【答案】BD。解析: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进一步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46.【答案】ABCD。
47.【答案】BCD。解析:常见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紧缩的需求政策;(2)积极的供给政策;(3)从严的收入政策;(4)其他治理措施,如收入指数化、币制改革等。
48.【答案】ABE。解析:通货紧缩的标志可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第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第三,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
49.【答案】BCD。解析: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选项A、E属于扩张的货币政策。
50.【答案】B。解析: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
51.【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通货膨胀使债务人的实际债务减轻.而债权人会由于实际利率下降而受到损失。
52.【答案】B。解析: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货币供求失衡、物价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对整个经济增长都有着不利影响。
53.【答案】B。解析: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操作目标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和其他指标。中介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及其他指标。
54.【答案】C。解析: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55.【答案】A。解析: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56.【答案】D。
57.【答案】C。解析: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选项A、B属于操作目标.选项D属于最终目标。故本题答案选C。
58.【答案】D。解析:选项D的正确说法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
59.【答案】ABC。解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一是可观测性;二是可控性;三是相关性。
60.【答案】B。解析:题干论述的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61.【答案】D。解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从总量的角度通过对货币供应总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来影响整个经济,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选项D为财政政策。
62.【答案】C。解析: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63.【答案】A。
64.【答案】c。
65.【答案】B。解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货币供应量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货币供应量增加。
66.【答案】A。解析: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
低商业银行借款意愿。使其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就会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缩减市场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会相应提高。故本题答案选A。
67.【答案】B。解析: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回收货币,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同时使利率上升.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缩。
68.【答案】c。解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故本题答案选C。
69.【答案】ABCDE。解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客户存款的安全.以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以及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70.【答案】ABD。解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货币供应量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融资减少.从而使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对减少。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手持现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减少货币供给,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减少。故本题答案选ABD。
71.【答案】ABCDE。解析: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性、可逆转性、可微调、操作过程迅速、可持续操作等优点。
72.【答案】B。解析: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
73.【答案】B。
74.【答案】A。解析:“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只有股市持续较长时间的上涨.才会增加消费者整体的“毕生财富”。这时才具有财富效应。
75.【答案】ABCD。解析: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有传统的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
76.【答案】B。解析:托宾效应里的q同投资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
77.【答案】A。
78.【答案】C。解析: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79.【答案】B。解析: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80.【答案】B。解析: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也就是资金的价格。
81.【答案】B。解析: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82.【答案】D。解析:便于计算成本和收益属于固定利率的优点,而浮动利率不便于计算与预测成本和收益。
83.【答案】C。解析: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也有重要影响。
84.【答案】D。解析:基准利率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可以理解为我国目前的基准利率。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为贷款基础利率。
85.【答案】C。
86.【答案】B。解析: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
87.【答案】ABCD。解析: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引导着一个国家利率的总体变化方向,选项E错误。其余选项均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BCD。
88.【答案】B。解析:贷款利率越高,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越多,借款人的筹资成本越高。
89.【答案】B。解析: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二者之差就是存贷利差。
90.【答案】D。解析: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至少应包括的内容即选项ABC所述内容。
91.【答案】B。解析:2015年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金融机构存贷基准利率的同时.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5倍。
92.【答案】B。
93.【答案】ABCDE。
94.【答案】ABCDE。解析:截至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利率的市场化。二是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
95.【答案】ABCD。解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1)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尤其对国内银行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冲击;(2)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3)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等一系列风险;(4)改变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影响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竞争日益激烈;(5)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资本管理难度。选项E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BCD。
96.【答案】BCDE。解析:面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可采取的对策有:(1)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调整盈利模式及收入结构,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2)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3)调整存贷款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4)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方法和相关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避免信用风险增加带来的潜在危机;(5)丰富和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和水平.完善管理体制.为银行取得收益提供保障。
97.【答案】B。解析: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和负债的手段。
98.【答案】A。解析: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故本题答案选A。
99.【答案】c。解析: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澳元、美元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100.【答案】D。解析: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是外国货币的数额固定不变。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对比变化而变动。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如英国和美国等采用间接标价法。故本题答案选D。
101.【答案】C。解析:浮动汇率是指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
102.【答案】A。解析:即期汇率是指交易双方达成外汇买卖协议后,在两个工作日以内办理交割的汇率:远期汇率是交易双方达成外汇买卖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外汇实际交割所使用的汇率。交割日期不同.故本题答案选A。
103.【答案】A。解析:官方汇率是指外汇管制较严格的国家授权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的本国货币与其他各种货币之间的外汇牌价。
104.【答案】ABCDE。解析: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多种支付凭证,它包括外国货币(钞票、铸币)、外国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以及其他可以在外国兑现的凭证。
105.【答案】A。
106.【答案】B。解析: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对比变化而变动。
107.【答案】B。解析: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如英国和美国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108.【答案1A。
109.【答案】B。解析: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110.【答案】B。解析:实际汇率是指在名义汇率的基aAg,J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
111.【答案】B。解析: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
112.【答案】B。解析: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合理,则标志着一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既形成本币币值稳定和坚挺的物质基础.也会增强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升值。
113.【答案】ABCDE。解析:除了选项给出的影响因素之外,一些非经济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会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秩序和经济前景,从而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引起外汇市场波动。另外,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变化也会引致外汇市场汇率波动。
114.【答案】B。解析:但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时,说明本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进口减少,外汇支付减少。此时,外汇供给大于支出,从而造成本币对外升值,外汇汇率下降。
115.【答案】B。解析: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116.【答案】A。解析:2009年6月后,我国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的试点.扩大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外币品种,发展香港等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117.【答案】B。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1994--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
118.【答案】C。解析: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确立了均衡监管思路,并在行政法规层面明确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
119.【答案】AB。解析:1978--1993年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以增强企业外汇自主权、实行汇率双轨制为特征。选项C、D、E为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第二阶段的特征。
120.【答案】ABCD。解析: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121.【答案】B。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逐步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发展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
122.【答案】B。解析: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