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与收益
(一)风险的定义
在本书中,风险被定义为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与损失
风险决不能等同于损失。损失是事后概念,风险是明确的事前概念。两者描述的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一般情况下,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商业银行通常采取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的方式来应对和吸收预期损失;通常用资本金来应对非预期损失;对于规模巨大的灾难性损失,则一般需要通过保险手段转移。但对于因衍生品交易等过度投机行为所造成的灾难性损失,则应当采取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行为的做法加以规避。
预期损失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的损失,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或中间值;非预期损失是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和持有期内)计算出的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是商业银行难以预见到的较大损失;灾难性损失是指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的可能威胁到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失。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1)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风险管理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3)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
(4)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5)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
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1)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为主,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主要来自资产业务。
(2)主要特点: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
(二)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1)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
(2)主要特点:商业银行从被动负债方式向主动负债方式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在该时期,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不确定条件下的证券组合理论;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一阶段的金融理论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1)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利率的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更为显著。商业银行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
(2)主要特点: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缺口分析、久期分析(Duration Analysis)成为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重要分析手段。
(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1)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金融衍生工具广泛使用,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可以从事更多的风险中介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增加。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国际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2)主要特点: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继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并提出了规范的风险评估技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
小编建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