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发生的范围);资产风险、负债风险和中间业务风险(风险的主体构成);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风险的来源)。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九大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是银行最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可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性有问题,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有问题,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
操作风险经常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交织并发,因而难以将其与其他风险严格区分开来。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包括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5.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他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通常是由债务人所在国家的行为引起的,超出了债权人的控制范围,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声誉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银行通常将声誉风险看做是对其市场价值最大的威胁,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官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并预先做好应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和优先排序,进而得到有效管理。
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罚款、罚金或进行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法律风险管理归属于操作风险管理范畴。
8.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银行的发展而发展。从总体上看,银行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阶段、负债风险管理阶段、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的风险管理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银行经营中最直接、最常见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
2.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银行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的限制,开始变被动负债为积极性的主动负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汇率波动不断加大,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与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均不能满足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4.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l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国际银行业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由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2010年12月发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建立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也进一步丰富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三、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应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
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银行可以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了解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四、风险管理流程(★)
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步骤。
1.风险识别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即了解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分析引起风险事件的原因。良好的风险识别应遵循全面性和前瞻性原则。
2.风险计量
风险计量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发达国家的银行不断开发出针对不同风险种类的量化方法,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管理水平选择适宜的风险计量方法,鼓励银行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技术。
3.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可以将风险在进一步加大之前识别出来。二是报告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质量与效果。建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对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直接体现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