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户信用评级
一、客户信用评级的概念(★★★★★)
客户信息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客户信用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价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
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客户信用评级必须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能够有效区分违约客户,即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违约风险随信用等级的下降而呈加速上升的趋势;二是能够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即能够估计各信用等级的违约概率,并将估计的违约概率与实际违约频率之间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信用评级分为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内部评级一般指商业银行基于内部数据和标准(侧重于定量分析),对客户风险进行评价,并据此估计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作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的标准;外部评级一般指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钓整体评估,主要依靠专家定性分析,评级对象主要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以信贷业务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指引文件。 来源233网校
二、评级因素及方法(★★★)
(一)评级因素
信用评级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基于本书前面部分所介绍的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财务报表分析结果。重点考察公司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所占用的现金流量、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收益性以及借款人除本银行之外获得其他资金的能力。其中,评估未来现金流量是否充足和偿债能力的弱是分析的中心环节。
②借款人的行业特征。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特征,如行业周期性、行业竞争状况、行业现金流量和利润的特点等,经常会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背景资料。
③借款人财务信息的质量。主要指公司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等资料的可信度,如财务报表是否经审计及审计结果等。
④借款人资产的变现性。重点考察公司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公司权益的账面或市场价值,公司资产融率和流动性等因素。
⑤借款人的管理水平。重点考察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经验、管理能力、管理风格、管理层希望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愿望以及保护银行利益的态度等,对公司前任给公司造成的影响也应有所考虑。
⑥借款人所在国家。特别是当汇兑风险或政治风险较大时,国别风险的分析尤其必要。
⑦特殊事件的影响。如涉及公司的诉讼、环境保护义务或法律和国家政策变化等或有事件的影响。
⑧被评级交易的结构。重点考察担保方信用级别、担保的形式及影响。
不同信用级别对上述特定风险因素都规定有评判标准,不同银行在信用评级时对特定风险因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银行在信用评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客观选择。
(二)客户信用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需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客户方方面面的资料和信息加以标准化、数据化,但其中也不乏主观的判断,通常银行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主要指专家判断法。专家判断法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方法。目前,信用评级实践中采用的定性方法有多种,但各种方法选择的关键要素都基本相似,具体汇总如下表。
其中,对企业信用分析的5Cs系统使用最为广泛。5Cs系统指:
①品德(Character),是对借款人声誉的衡量。主要指企业负责人的品德、经营管理水平、资金运用状况、经营稳健性以及偿还愿望等,信用记录对其品德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②资本(Capital),是指借款人的财务杠杆状况及资本金情况。资本金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承担信用风险的最终资源。财务杠杆高就意味着资本金较少,债务负担和违约概率也较高。
③还款能力(Capacity)。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及波动性;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管理水平,银行不仅要对借款人的公司治理机制、日常经营策略、管理的整合度和深度进行分析评价,还要对其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评价。
④抵押(Collateral)。借款人应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以减少或避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特别是在中长期贷款中,如果没有担保品作为抵押,商业银行通常不予放款。商业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权级别越高,抵押品的市场价值越大,变现能力越强,则贷款的风险越低。
⑤经营环境(Condition)。主要包括商业周期所处阶段、借款人所在行业状况、利率水平等因素。商业周期是决定信用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周期敏感性的产业;借款人处于行业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也具有重大影响;利率水平也是影响信用风险水平的重要环境因素。
定性分析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信贷专家的经验和判断作为信用分析和决策的主要基础。由于该方法依赖于信贷专家的主观判断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该方法还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持。
2.定量分析法
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工程等理论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一些银行通过数理统计方法量化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穆迪的RiskCalc和Credit Monitor、KPMG的风险中性定价模型和死亡概率模型。这些数量化的方法使银行能够直接计算风险违约概率,同时也引起了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
1999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信用风险模型化:当前的实践和应用》的研究报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明确规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模型估计违约概率。
前面传统的专家分析法相比较,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历史数据的要求更高,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至少5年的数据。
三、操作程序和调整(★★★)
1.信用评级操作程序
公司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基本程序为:相关部门调查、初评;报送到信贷管理部门审批;上报至银行主管风险管理领导审批;银行领导签字认定后,由风险部门向业务部门反馈认定信息。对于超越银行领导认定权限的,应在上述规定程序完成后,把相关材料报送至上级银行管理部门,由上级银行管理部门对客户信用材料进行审核,并报送至上级银行领导认定。若仍无认定权限的,继续逐层上报。
2.信用评级的调整
在客户信用等级有效期内,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信用评级的初评、审核部门均有责任及时提示并按程序调整授信客户的信用等级:①客户主要评级指标明显恶化,将导致评级分数及信用评级结果降低;②客户主要管理人员涉嫌重大贪污、受贿、舞弊或违法经营案件;③客户出现重大经营困难或财务困难;④客户在与银行业务往来中有严重违约行为;⑤客户发生或涉入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⑥客户与其他债权人的合同项下发生重大违约事件;⑦有必要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的其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