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贷款风险分类
考点一:贷款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贷款分类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5月颁布并实施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照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可将贷款划分为五类(亦称“五级分类”),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我国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有一条核心内容,即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这和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划分标准是基本一致的。
贷款分类的意义
1.贷款分类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
贷款分类除了帮助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以外,还有助于发现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和信用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银行改善信贷管理水平,成为银行稳健经营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2.贷款分类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需要
金融监管当局要对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监管,离不开贷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没有贷款分类,监管当局的并表监管、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的监控等都会失去基础。
3.贷款分类是利用外部审计师辅助金融监管的需要
证券监管当局规定,必须由其认可的审计机构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作出审计,并按照审慎会计准则和五级分类的标准,披露不良资产、准备金和资金充足状况,即通过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贷款分类方法,有助于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审计的质量。
4.贷款分类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银行重组的需要
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了问题,需要对其重组的时候,潜在的投资者首先需要了解银行的资产净值。为此则需要采用贷款分类的理念、标准和方法。
考点二:贷款风险分类的步骤及分析要点
银行在对贷款进行分类以及判断借款人的某一笔贷款是正常贷款、关注类贷款还是不良贷款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基本信贷分析、还款能力分析、还款可能性分析和确定分类结果四个步骤。
其中:基本信贷分析重在分析资产转换周期
资产转换周期是银行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转换周期,二是资本转换周期。
考点三:各类贷款的主要特征: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并且对贷款本息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类: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存在以下可值得关注的表现:
(1)净现金流减少;
(2)借款人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在下降,或净值开始减少,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
(3)借款人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下降;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6)贷款的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
(7)银行对抵押品失去控制;
(8)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等。
3、次级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并且难以按市场条件获得新的资金;
(2)借款人不能偿还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3)借款人内部管理问题未解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
清偿;
(4)借款人采取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套取贷款。
4、可疑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状态;
(3)借款人已资不抵债;
(4)银行已诉诸法律来回收贷款;
(5)贷款经过了重组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还款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等。
5、损失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无力偿还,抵押品价值低于贷款额;
(2)抵押品价值不确定;
(3)借款人已彻底停止经营活动;
(4)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停止时间很长,复工无望等。
考点四: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含义和种类
1.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含义
从贷款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将贷款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常银行提取资本金来覆盖非预期损失,提取准备金来覆盖预期损失。因此,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与预期损失相对应的概念,它的大小是由预期损失的大小决定的。
贷款风险分类的过程实质上是银行对贷款预期损失的认定过程,也是对贷款实际价值的评估过程。
2.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种类
商业银行一般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有三种:普通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
考点五: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确定一个固定比例,或者确定计提比例的上限或下限。
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按照各类贷款的历史损失概率确定;对于没有内部风险计算体系的银行,监管当局往往规定一个参考比例。
特别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或监管当局按照国别或行业等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
考点六: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原则
1.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要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
2.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要坚持及时性和充足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