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题一
一、小杰是某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儿童,今年10岁。小杰的家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农忖,家里十分穷。小杰小学没上完便在家帮忙干活了。小杰觉得到的地方都会比家乡那穷地方好,便从家里偷跑出来到处流浪,一路靠捡破烂、乞讨维持生活。直到他被该中心收容,后小杰被送返家中,救助中心还将小杰转介给了他家所在地的一所儿童服务机构。
问题:
1.请分析小杰流浪的原因。
2.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小杰的需求。
3.如果你是该儿童服务机构的一名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帮助小杰?
答案:
1.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杰流浪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1)偏远地区的落后和经济的不发达。(2)小杰所在的家庭的贫困及教育理念的滞后。(3)小杰个人的想法和行为。
2.处在小杰这个阶段的儿童,其需要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包括有满足身体发育和所必需的食物和营养以及受教育、发展知性、培养品德,完成社会化任务等需要。
3.(1)了解小杰和他的家庭所处的贫困环境后,帮助他们发掘资源、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使其脱离贫困,为.小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2)与各界联系,为小杰提供教育,创造和提供发展机会。(3)做好小杰的个案辅导,增强他到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
案例题二
二、某市社会工作机构长期以来积极通过电视、广播、公益广告、机构咨询热线、定期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市民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讲解预防残疾的知识和技术。并通过组织很多优秀残疾人讲演他们的成功事迹和展示出一些优秀残疾艺术人的优秀作品来呼吁大家消除对残疾人的误解及歧视。他们经常对多户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每月都将最有困难的一批残疾人列为重点帮助对象,宣传他们困难的生活境遇,争取寻求各方对他们的帮助。而且将有关本市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都定期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将说明定期呈报政府。积极协助政府制定残疾人的保障和福利政策,为本市的残疾人群体争取了很多保障和福利,在他们的工作的帮助下,本市的残疾人在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福利待遇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本市的市民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对残疾人有了帮助、尊重和平等甚至是敬佩的意识。该市社工机构的工作赢得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市民的广泛好评。
问题:
1.该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体现出残疾社会工作的哪些内容?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的有哪些?
3.残疾人社会工作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你认为该社会工作机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答案:
1.(1)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2)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促进残疾人平等的社会参与,实现残疾人体面工作和尊严生活,推动残疾人树立“自尊、 自信、自强、自立”观念,全面提升素质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达成“共建、共享、共融”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从而提升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3.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对残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残疾人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有关残疾的预防、康复、教育的知识以及对于残疾人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对残疾人的同情心,经常站在残疾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看待问题。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要认识到残疾人的康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继续发扬好的方面,应多渠道地为残疾人筹措福利和保障。鼓励残疾人群体自助,多渠道地为残疾人群体寻求工作机会,将良好的工作模式形成传统。
案例题三
三、彭某,男,1998年5月出生,初中肄业。深圳市罗湖区人,性格内向,懒散,无上进心。经常迷恋网吧,彻夜不归,与不良青少年接触密切。彭某自幼父母离异,此后随父亲生活,父亲再婚,彭某便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全家靠低保度日,生活十分困难。在上小学时,彭某的学习还不错,但由于缺少母爱和家庭约束,到初中时成绩便一落千丈,天天逛网吧,经常彻夜不归,总和他那群“哥们”混在一起。于是连初中没毕业就结束了读书生涯,最终也只能拿到初中肄业证书,连劳动手册也无法办理。
问题:
1.以上是一名社工收集的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请问,要完成预估,他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
2.预估的特点和原则有哪些?
3.你觉得该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1.预估阶段,除了收集资料,他还应该做的有:(1)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2)认定问题。(3)撰写预估报告。
2.预估的特点包括:持续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行动取向;有可识别的步骤;渗透了专业判断;有局限。预估的原则有:个别化原则;合作原则;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赚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3.我觉得该名服务对象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家庭问题:由于父亲再婚,彭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父亲和继母将更多的关爱倾注在弟弟身上,对彭某的思想和生活关系不够。(2)心理问题:彭某性格内向、自卑,对学习、就业缺乏主动,对将来的生活没有目标。(3)就业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加上彭某养成了散漫的生活习惯,导致彭某辍学在家,无法办理劳动手册,就业问题十分突出。
案例题四
四、某社区靠近市郊,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居民生活非常惬意。但是,商业经济的发展逐渐影响着这里。为了给日益增多的汽车让路,路旁的绿化树横无情砍伐,一个接一个的建筑施工使附近的居民深受噪音、粉尘等的困扰,昔日颇有韵味的古建筑被商业区代替。宁静美丽的社区逐渐被繁杂与喧嚣所淹没。在此居住的居民十分不满,矛盾日益激化。问题:
1.根据上述案例,试分析该社区自由存在的主要矛盾。
2.请结合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谈谈如何解决问题,缓解矛盾。
答案:
1.上述案例中,该社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1)社区的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损害社区的生态文明。(2)社区内的商业味道越来越重,失去了原来的古朴,渐失文化底蕴。(3)由商业开发带来的嘈杂与污染,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存在着安全隐患。
2.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解决该社区矛盾时,可采用的具体介入策略如下:(1)首先疏导居民的情绪,聆听他们的心声,同时调整他们的非理性心理,增进他们对商业经济发展的理解等。(2)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反映社区问题,争取社会的支持,阻止社区环境被继续破坏。(3)将居民代表和商家代表召集到一起,采取群体访谈、角色互换等策略,共同分享在目前环境下各自的感受。(4)运用同理心的方法,在双方都能既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损害对方权利的基础上,争取在商家和居民之间达成共识并制定一些规定,比如商家播放的音乐音量尽量降低,中午及晚上停止施工等。
方案设计题五
五、陈某,女,某高校历史专业二年级学生。高中的时候成绩优秀,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所以只能到一所普通高校就读。陈某在大一阶段,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在全班的成绩排名中名列第二。在大二开学初,全班总排名第一名的那位同学由于符合转专业的条件,离开了班级。自那名同学离开后,陈某开始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后来逐渐演变为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一看到班级的其他同学学习的时候,陈某的这些症状就会加剧。老师在课上组织平时小测时,陈某拿笔的手竟然会不停地哆嗦。陈某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热情地接待了她,她和社会工作者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高考前那一段我也曾经出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但是比这个症状要轻很多,后来吃了医生开的药,感觉就好些了,就去参加高考,结果还是考砸了。开学那阵,说实话,我想过自杀,可是一想到父母对我期望那么高,如果我就这样死了,父母会多伤心呢!所以我重新振作,想好好学习,能让父母欣慰。大一的总成绩我感觉比较商意吧,因为我确实付出很多,别的同学玩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不能分散精力。大二一开学,我的精神就很紧张,因为我发现很多同学也都开始上自习,知道学习了。自从那位排名第一的同学转专业之后,我就成了班级第一,我想自己一定要保持住这个位置,一直到大四,然后再以优异的成绩考研究生。我给自己是这样规划的。我认真地学习每门课程,并且牺牲了所有玩的时间。我也不是不想去逛街、看电影,只是因为我只要一玩,就育一种强烈的罪恶感,我觉得到人在这个时间肯定在学习,我如果不学习就落后了。我晚上经常做恶梦,梦见自己成了班级倒数第一。我知道自己一直很紧张,可是我不能控制自己,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针对陈某的问题,请为社会工作者设计一份介入方案。
答案:
介入方案的设计应该以服务对象的问题评估和原因分析作为依据。1.问题评估和原因分析:情况描述:陈某,女,某高校历史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大一学年班级总成绩排名第二,在大二阶段,在班级第一名离开后,陈某尽管比大一学年还要努力与刻苦,可是学习焦虑症状逐渐显现并增强,并对陈某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原因分析:陈某出现学习焦虑症状,并不是陈某学习能力不够或不刻苦,而是陈某心理压力过大。对学习效果的过高预期和父母的期望使陈某每当学习上有重大压力的时候,学习焦虑症状就会出现。而这些症状又会加重陈某的焦虑。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界定问题:对学习和考试的主观认知出现偏差,造成心理问题,即由于认知偏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2.介入方案首先,需要根据陈某面临的问题,确定介入的目的和目标;其次,根据问题原因分析,选择适当的介入系统和介入计划;之后,将两者相结吉,设计出具体的介入活动和活动目标;最后,对介入效果进行评估。工作目的:帮助陈某疏解学习焦虑情绪,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工作目标:帮助陈某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帮助陈某克服学习焦虑。介入系统和介入计划:陈某的学习压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个人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所以,要帮助陈某解除心理压力,需要有这些系统的共同影响,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调动的介入系统包括陈某的个人系统、家庭系统和同学系统。针对陈某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陈某的介入计划为:(1)通过对陈某的个案辅导,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等对陈某进行辅导,让陈某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知和信念,形成合理的学习认知,逐步减轻学习的压力。(2)通过和陈某的家长联系,让陈某的父母了解陈某的情况,和他们沟通如何向子女表达期望,并且如何看待对子女的期望,这些期望对子女的生活会造成何种影响等,让他们为陈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支持的生活环境。(3)通过和陈某的老师、同学交流,争取他们对陈某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