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者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体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少年期主要指13、14至15、16岁的年龄段。这一时期是从童年到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许多典型表现,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一)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少年期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进入青春发育期,进人到了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剧变和内部机能的增强,且显著地反映在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上。
1.身体外形的变化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有两次生长发育高峰,第一次是在出生之后的第一年,即乳儿期,这一年内儿童身高增长约1.5倍,体重增加约2倍。第二次生长高峰是在少年期,这一时期是人体成熟以前身高体重增长的突变期,因此,身体迅速增高、体重迅速增加是初中生在青春发育期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据我国1985年的调查,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学生的身高增长量平均每年为4.74厘米,体重增加2.38千克;而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的身高增长量平均每年为6.35厘米,体重的增加可达4.62千克。初中生身高和体重的增加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快速增长速度时期开始的早晚以及增长速度和增长量上。据我国1987年的调查发现,女生的发育一般早于男生,9岁时女生的身高、体重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2岁时达到了高峰,以11~12岁为增长速度最高值年龄(身高平均增5.9厘米)。而男生到12岁时身高和体重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突增期为12~14岁。由于女生的发育比男生早1~2年,所以10~14岁之间女生身高体重超过男生,男生在14岁以后身高体重又超过女生,表现出两次交叉。
由于少年期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平衡,骨骼的增长比肌肉增长速度快,四肢的增长又比躯干快,因而少年期学生在体形上显得瘦高而不丰满,出现腿长、胳膊长、颈长的“三长”现象,活动时动作拙笨不灵活,且由于骨骼的迅速生长,骨化未完成,有时会引起疼痛、痉挛,容易激动和过于兴奋等。
除了上述身高、体重的剧变外,初中生的胸围、肩宽、骨盆宽、坐高等外形在青春发育期也都有很大的变化,反映出了初中生处于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的特点。
2.内部机能的变化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除了身高外形剧变外,各内脏、器官和系统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机能得到加强。如表现在心脏的发育、肌肉、脂肪方面的变化上,心脏重量在10岁时增长速度为新生儿的6倍,而到发育期以后可增加到新生儿的12倍,血压、脉搏的发展也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肺的呼吸功能也大大增强,儿童10岁时的肺活量只有1800毫升左右,到15岁时则可达3000毫升以上。同时,少年期学生的肌肉重量在体重中的比例也增加了,肌肉组织也变得更为紧密,肌肉的力量大大增强,而且在肌肉生长的同时,其身体的脂肪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期学生的内脏发展和肌肉的生长、脂肪的变化都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如男生的肺活量高出女生许多,肌肉细胞增长比女生快,而且力量比女生大,而脂肪从发育高峰开始呈渐进性的减少,所以他们看起来更强健,女生的脂肪没有减少,而是“积存”在骨盆、胸部、臀部和髋部,这样她们就日益显得丰满起来了。
另外,进入青春发育期,人体内的一些激素也更加活跃起来,如人体的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它们对少年期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青春发育期,生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变化,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进入青春发育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为少年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脑的发育主要反映在它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少年期学生的大脑重量增加并不多,容积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研究资料表明,10岁时大脑重量和容积已经是成人的95%,到12岁时,大脑重量一般能达到1400克,与成人的平均脑重相等,已接近成人水平。不过,大脑皮层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按照枕叶一颞叶一顶叶一额叶的成熟顺序发展,沟回也增多、加深,机能显著发展,脑电波的频率逐渐加快。神经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与成人没有差异,神经元已经完善化、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也已完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活动。但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真正成熟要到20~25岁以后。
由于少年期性激素的产生与增强影响到了脑垂体的功能,进而又影响到了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抵制过程的平衡性,出现了兴奋过程强于抵制过程、两种过程转换较快等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易表现出精力高涨、智力活动较易紧张、情绪过分强烈和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显得不够集中和稳定等特点。
3.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少年期学生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出的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就是第二性征,也称副性征。性成熟期是指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分泌活跃和急剧增加,少年的第一性征(即主性征:睾丸、阴茎、卵巢、子宫等生殖器官)增大,并且促成了第二性征的发育,导致了少年男女形态上的性别特征及性功能的成熟。如初中男生的喉头突起,音调变低,上唇长出胡须,出现阴毛和腋毛,15~16岁前列腺发育迅速,开始有遗精现象;女生声音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阴毛、腋毛出现,开始出现月经初潮(12~14岁)。
少年期学生的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早晚存在着性别差异和个别差异。一般来说,女生的性成熟比男生早1~2年。在我国,女生从11~13岁开始、男生从12~14岁开始相继进入性成熟期,但是性别之间个别差异很明显,有时可达3~4年,这些个别差异将使少年期学生面临着不尽相同的心理适应问题。
另据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少年在生理成熟上比20世纪50~60年代的少年要早1~2年,表现出一种提前的趋向。这一趋向也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初中生在心理觉醒、心理成熟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这是教育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随着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发展,他们的心理各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认知、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
首先,进入少年期的学生,认知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知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注意也有很大的发展,维持有意注意的自觉性增强,注意维持的时间也延长,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意记忆进一步加强,意义记忆逐渐占优势并成为记忆的主要形式。从记忆的内容来看,他们对词语的抽象材料的记忆能力有了较快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发展上,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对许多现象能够进行概括和抽象,并且能够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较正确的归纳和演绎,能把握事物的复杂关系和内部规律;虽然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在思维过程中常常还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但是,它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开始用分析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中的解释,不喜欢现成的结论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疑问。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欠成熟,在认识或判断事物时,片面性和表面化的倾向还难以掩饰,容易走极端。
其次,进入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为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且两种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迅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外界刺激也有较高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情绪活动的外露性与文饰性并存。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坦率,情绪的外部表现非常鲜明生动;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变化和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提高,文饰、内隐的情绪活动增多,心中秘密不再毫无保留地向外人诉说。同时,在活动和交往中,少年期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也E1益丰富起来,他们的集体观念增强,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友谊感迅速发展,义务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理智感和美感也都在童年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
最后,在意志方面,与小学生相比,少年学生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坚持性、自制性方面有所加强。他们崇拜意志坚强的人,愿意学习意志坚强的人,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是很不完善的。如在意志行动上有时还表现出盲目冲动、固执、任性,喜欢从众与模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易心情沮丧,丧失毅力,表现出意志不够坚强。初中生已经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但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弱。这些特点充分反映了初中生意志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意志发展水平还很不完善,很不稳定,还处于过渡期。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以及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等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最高形式,在个性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性格、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发展,无不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制约。
个体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特别是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才逐渐地把自己当做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加以认识、评价,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鉴于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认识和了解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就尤为重要。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认识和评判。自我评价能力如何,反映出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在集体评价和评价别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从评价别人开始逐渐过渡到评价自己,学会了自觉以别人为镜子进行比较,自我评价有更大的独立性,注重对具体评价的概括和深化,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的表面现象。自我评价的原则性、批判性和稳定性增强,能够以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则为依据作出自我评价,且自我评价也逐渐全面和深刻,评价的标准比较明确,态度也端正起来。总之,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起来。
但在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展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关于这一点在其他年级的学生中是少见的。他们开始时将同龄人的评价和成年人的评价同等对待,慢慢地表现出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而忽视成人的意见。因此,学校的校风、某一地区的社会风气以及初中生所结交的朋友,对初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学习状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二是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多数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高,出现“明于知人、暗于知己”、“严于责人、宽于律己”的现象。少年的自我评价仍有不稳定、易受意愿和心境等因素左右的特点。如在顺利时或在集体的赞扬声中,往往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而受到挫折或指责时,又会产生自卑感,表现出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为此,家长和教师对少年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既要客观又要公正,同时又要教育少年善于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逐步引导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2)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自我体验是指自我意识中对自己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态度。少年期学生在自我情感体验中表现出的“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所谓“成人感”,是指进入少年期的学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它是少年期学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增强的突出表现。“成人感”的产生是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特征,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转折点。
当少年期学生的“成人感”出现时,会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表现:他们一反以往什么都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不再事无巨细地请教大人,他们已有自己的见解;在社会交往中,渴望以成人的身份加入,享受成人的地位和特权,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不同以往的朋友式的新型关系;在“成人感”驱使下,他们常以成人自居,从言行举止、衣着等外部特征方面模仿成人,表现出成人的风度,力争在各种场合显示自己的成熟和老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能表现出不畏风险、敢想敢干、见义勇为的品质。如果家长和老师忽视他们的成长,还把他们作为“小孩”加以监护、奖惩,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以相应方式表示抱怨,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充分承认和尊重少年学生的“成人感”,在家庭和学校中形成一个有利于孩子“成人感”得到满足的民主的教育环境,促使少年期学生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由此得到心理上的强化,促进其及早成熟、懂事,同成人一起共同分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与少年期学生“成人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心理上的独立性增强,它反映了少年期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深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少年期学生把握事情的分寸和界限的能力提高,心理的独立性增强。他们要求独立生活,有自己独立支配的空间,心里的秘密增多,对什么事情该公开、什么事情该保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他们对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和成人不一致的看法,在重要场合学会了保持“沉默”,但在心理上却与父母长辈拉开了距离。因此,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即渴望离开成人的保护以求个人独立自主的时期。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是少年个性发展中的必经历程,体现了少年人格的独立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应尊重他们自尊和独立的需要,改变错误的观念和教养态度、教养方法,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自尊感也称自尊或自尊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强烈的自尊心是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特点。随着少年“成人感”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的行动、生活和学习都应该由自己来安排,以显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尊重自己的个性,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独立性。厌恶别人对他们的轻视、压制和不公平的言行,对别人的干涉特别反感,特别是在别人蔑视、嘲讽时反应更为强烈,表现出明显的自尊心理。有时为了维护自尊,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虚心接受批评,承认错误。初中生自尊感的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并得到肯定与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会忘乎所以。反之,他们就可能妄自菲薄,情绪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少年期学生的自尊需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批评与表扬时要适时、适宜,切忌怂恿、迁就或当众斥责、讽刺挖苦,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意识的体验中能够做到顺利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困难时沉着自信、顽强奋斗。
(3)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主要是通过自我意识,采用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手段来实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进入少年期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但就整体而言,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是初步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不断丰富,心理独立性不断增强,自我控制的动力已由主要来自外部力量转变为以内部自主控制力量为主,但其自我控制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却不够理想,还需要教师经常地督促、检查和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反映在初中二年级学生身上。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尚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比较听话,初三学生因有毕业和升学任务而学习自觉性较高,初二学生却纪律较差,比较难管理且学习成绩分化比较明显,这是在初中教育中必须注意的。
3.社会性发展
(1)性别角色认同与异性吸引。许多研究表明,虽然个体对性别的确认及其永久性的认识是在人学前期完成的,但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在进入少年期以后,随着少年性腺机能的成熟、男女生理发育的明显分化和性意识的开始觉醒才逐步得以完成的。
在幼年期和童年期,儿童虽然也知道了自己的性别,意识到了两性的差别,开始了性别角色的认同过程,但对两性差异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进入性成熟期后,生理上的剧变强有力地冲击着少年原有的心理结构,不仅使他们产生了更强烈的性别角色认同,意识到了两性之间的差异,有了特殊的生理体验,而且敏锐地感受到了异性的身心变化,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心与神秘感。在对待异性的态度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天真地相处了,男女之间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界线,如不愿坐在一条凳子上,排队时男女总要拉开距离,甚至对个别不分界线的男女生进行讥笑等。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体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重自己的外表仪容,喜欢照镜子,进行自我欣赏,注重修饰打扮,对自己脸上的粉刺、胡须十分不安,对同性中时髦的服饰和漂亮的体态十分羡慕。在行为举止上,也会有意无意地与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模式和规范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男女之间又会出现相互爱慕的情感,开始注意异性,从内心愿意与异性接触,但又不愿意表露出来,常以一定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关注。如少男在少女面前往往脏话消失,粗鲁行为收敛,而代之以文明、自尊、勇敢、潇洒大方的行为,忌讳老师或家长在女生面前批评指责自己;而少女往往在少男面前流露出温柔、羞怯、文雅和腼腆的神情,特别注重男生对自己的评价等,这说明此时少男少女之间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但这种异性之间的相互倾慕与早恋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来说,倾慕一个异性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必然表现,作为教师或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种现象,应当给予重视,不能不加区分地盲目限制或指责,要注意方法及时加以疏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和参加的活动中,以此来升华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为将来成熟的恋爱作准备。
(2)与同伴的交往。同伴(通常指同龄人或同辈人)是指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需要等而自发形成的彼此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它是个体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它对同伴关系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少年期学生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同伴关系在幼儿期、小学就已存在,此时他们的交往特别是对他们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交往,主要是与教师和家长的交往,这种关系比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此时同学之间多是一种“游戏伙伴”关系,比较松散而且不稳定。进入少年期后,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成人感”和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开始逐渐疏远成人,与教师的交往也逐渐减少,而与同龄人主要是同学、伙伴的交往增多,且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在初中生课余时间的交往选择、遇到烦恼或喜悦时向谁倾诉等方面,朋友所起的作用都比小学时大。对初中生来说,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同伴的指责,而最严重的处罚则是同伴公开或秘密地抵制、不愿意与其往来。由此可见,同伴关系是少年期学生交往的主导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少年彼此之间都有向成人争取平等权利和独立自主活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他们的要求不为成人理解、未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通过倾诉而得到满足,所以少年特别渴望与同龄人交往,渴望生活在同龄人的集体中,领略集体的义务,享受集体的权利,感受集体的温暖。
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群体增多,是少年期学生交往中的又一特点。由于活动的复杂和少年能力的提高,他们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少年期学生的同伴交往群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班集体、校集体、团队等校内正式群体;一类是校外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如业余学校、少年宫、各种社团组织等;第三类是非正式的、自发形成的校内外群体。少年向往的集体一般是校内外有组织、有领导的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对形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他们陶冶良好的情操,发展能力和品德,满足交往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这类集体的组织和领导,加强对集体活动的引导,充分发挥良好集体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
除了校内的正式群体外,少年期学生还形成了一些非正式的、自发的校内外群体,这种小团体的发展在初中阶段达到了顶峰状态,且最为活跃。有研究表明,少年期学生在活动中喜欢选择班内或校内(住得比较近)、年龄相同或相近(最多相差1~2岁)、且多是同性、志趣相投的同伴结成“同伴团体”。这种“同伴团体”往往有领导者即“头头”和追随者,同伴团体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忠诚,且同伴团体形成了指导行为的标准和规范,这些行为标准和规范对团体成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伴团体”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交谈,他们交谈感兴趣的消息,讨论班级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同班同学的行为及相互关系。他们也谈自己的一些秘密,比如自己的幻想、打算,甚至是比较隐秘的与性成熟有关的问题。这种同伴团体对于其成员来说,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它能为初中生提供安全感,能缓冲他们因遇到突然的个体和社会情形的变化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同时它要求成员遵守团体的行为规范,能加速少年期学生对社会行为的认可;另一方面,它鼓励服从,因而可能会压抑学生的独特性,它要求成员忠诚,可能因此会失去其成员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如果这种同伴团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对立,有可能会成为初中生品德不良和违法犯罪的土壤。因此,教育者除了应对少年群体及其活动及时进行了解、分析和指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让少年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吸引力的集体外,还要防止学生与社会上道德败坏的青少年或不法分子接触,滑向反社会的犯罪团伙。
(3)强烈的友谊感。少年学生在集体活动、同伴交往过程中,强烈的友谊感也迅速增长起来。好交往、重友谊是少年期学生的突出特点。少年的友谊不仅根据双方的外部特点和外界情景(如邻居、同桌、学习成绩等)来建立,而且依赖双方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志趣相投、互相信任、坦诚相见等)来建立和发展。这种友谊一旦建立,远比小学时期深刻而巩固,但也存在着性别差异。有研究认为,初中女生之间友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低于男生。少年的友谊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斥责对朋友的“出卖”行为等。他们视朋友比父母更知心、更亲密,有时为了义气和友情还可能“包庇”伙伴的错误,表现出对父母、教师及异性同伴的高度心理封闭。对此,教育者要关心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及交往的思想感情方向,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他们建立健康高尚的友谊,从而保证少年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与身心的健康成长。
少年想独立却无能力完全独立,需成人指导却又不愿轻易地接受。少年期的教育尤为艰巨,它需要教育者的机智、艺术和对心灵的呵护。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设法帮助他们平静地面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减少成长的烦恼。
第二,丰富精神生活。发展爱好、特长,多参加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活动,是发挥好少年旺盛精力和充沛体力的重要教育策略。
第三,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对初中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现成的知识。教育者要利用好少年在学习上已有的基本能力,发展其思维的概括性,鼓励学生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初中课程,特别是初二的课程,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丰富、精细和结构清晰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表面上不驯服的少年,实际上会折服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平等态度和出色才华。对少年期孩子的教育,教师、家长应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分析他所面对的事物,按孩子的思路去观察他的一言一行;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敢于表现,有事不憋在心里;看到孩子的长处、优势,善待成长中的任何缺点、错误,绝不能以完美之心去对待一个尚未发育完善的“小大人”。
总的来说,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