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机考专用
中学教育学真题精粹试卷二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西方教育史上,首倡“在做中学”的是(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2.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4.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
A.学校校园文化
B.学校教师文化
C.学校制度文化
D.学校物质文化
5.“四有、两爱、两精神”是在( )中提出的。
A.《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育法》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违反了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7.每年9月10日被定为“教师节”始于( )。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8.“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9.有计划、有目的、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 )。
A.制定课程标准
B.制定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10.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11.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12.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3.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菲尔
D.班杜拉
1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5.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6.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7.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A.专制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18.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出现于欧洲的(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9.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 )。
A.顺序性和发展性
B.社会实践性和阶段性
C.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D.不平衡性和均衡性
20.在古代社会,“才高八斗”和“学富五车”体现的是教师的( )。
A.道德形象
B.人格形象
C.财富形象
D.文化形象
2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
22.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想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23.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 )的统一体。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25.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 )。
A.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化
C.社会生产力水平
D.科技水平不均衡
26.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7.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 )来进行划分的。
A.课程功能的角度
B.教育阶段的作用
C.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
D.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
28.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3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指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