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有理数加减法则》
1、题目:有理数加减法则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中注意渗透转化思想。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4)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有理数加法法则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关系?
2学习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意义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有理数加法法则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关系?
【参考答案】
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是有理数减法法则学习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分别阐述了同号、异号、加0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将被减数取相反数转化成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的,二者具有递进关系。
2.学习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意义?
【参考答案】
有理数加减法则是学习初中数学运算的基础,是引入整式、分式的准备知识。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正确掌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有理数乘除法前提,并且直接影响整式分式运算的学习。
初中数学《中位数的应用》
1、题目:中位数的应用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理解中位数的意乂,并能够利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4)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怎么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2常见数学思想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课件展示问题2中某公司员工月收入数据资料表格。提问:如何得到数据的平均水平?
预设:平均数。
追问:是否还有其他量可以刻画相关数据特征?
引出本节课课题——中位数的应用。
(二)讲解新知
1.中位数的概念
沿用导入环节的情境,根据表格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计算员工收入的平均数。
预设:平均数是6276。
提问:计算的平均数能否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为什么?
学生思考,和同桌交流,汇报。
预设1: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因为人员收入差距较大。
预设2: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仅有3人收入在平均数上,另外22人在平均数下。
追问:那用什么数据来表示更好呢?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板书,让学生根据中位数的概念得到找中位数的方法,尝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计算过程)。
教师追问:中位数能否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为什么?
预设:中位数能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收入水平。因为将数据按顺序排列取中间的数字,也是平均水平的体现。
教师追问:本题中,平均数与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得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量?
小组讨论:以数学小组为单位,4分钟时间。讨论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分享,全班交流结果。
预设1:本题中,对比平均数,中位数能更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预设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用中位数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另一组数据,计算中位数。并说明中位数的意义。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怎么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参考答案】
求中位数时,首先进行数据的排序,然后分数据个数为奇数与偶数两种情况。总数个数是奇数的话,取中间的那个数为中位数;总数个数是偶数的话,取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数为原数据的中位数。
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用中位数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常见数学思想有哪些?
【参考答案】
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整体思想、极限思想等。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
1、题目:三角函数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4)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请你说出30°45°60°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
2、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参考答案】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学和谐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三角函数定义及概念的学习,并且需要结合题目适当练习,因此讲授法结合练习法的方式非常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并且小组讨论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讲解完正弦的概念后再结合图示,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能够正确总结出正弦的表达式,也便于学生养成乐于与人养成合作的良好心态。
初中数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湖北省黄石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试讲十分钟左右;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3)学生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
答辩题目
1.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些解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篮球比赛规则规定: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中学生篮球联赛中,某球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则该球队赢了几场?输了几场?
提问:对于这样有两个未知数的一道题,我们可以如何列式解决呢?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和讲解法、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加减消元,代入消元。
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和》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吉林省通化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三角形内角和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能够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解决相关问题。
(2)试讲十分钟;
(3)要有合适的板书。
答辩题目
1.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2.本节课的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学阶段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的实验验证方法,通过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二)新知探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拼合的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有哪些方法?发现了哪些问题?四人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拼合方法,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评价,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
【答辩题目解析】
1. 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运用了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拼合的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有哪些方法?发现了哪些问题?四人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通利用数学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 本节课的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内容《三角形的内角》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和证明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