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问答题
26、背景资料
C企业为一家大型饲料生产企业,产能为60万t/a,有员工216人。设有生产部、销售部、安全环保部、综合部、保障部等部门。
C企业主要生产设施包括前端设施、饲料生产设施及辅助设施。前端设施包括卸粮坑、原料立筒仓等原粮接收装置;饲料生产设施包括待粉碎仓、配料仓、待制粒仓、粉料成品仓、斗式提升机、脉冲式除尘器等;辅助设施包括单独设置的除尘器风机房、成品库(包装)、 中央控制室、机修间、消防泵房等。
由于对粉尘防爆标准理解有误,C企业将前端设施、饲料生产设施及辅助设施一律按粉尘爆炸危险场所20区进行管控。
2020年9月,为了满足饲料生产和冬季供暖的需要,C企业新增1台6t/h的天然气蒸汽锅炉。在锅炉投入使用前,安全环保部对该锅炉的安全装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锅炉燃烧器安全与控制装置部分部件缺失,只配置了自动控制器和火焰监测装置两个部件。C企业保障部随后联系锅炉供货厂家进行了补充安装。
2021年6月,为了全面排查粉尘爆炸隐患,C企业聘请了有资质的D公司对饲料生产全过程进行了防火防爆专项评估。D公司评估发现,C企业采取了下列防火防爆安全措施:制定了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在原料进入设备加工前安装去除金属杂质的磁选设备;车间电气设备均选用防爆型:所有设备设施、金属管件等均设置静电保护接地;厂房设施设置防雷接地装置;干燥设备采用隔热保温层:所有轴承采用防尘密封;生产系统设置防火防爆相关安全标志标识。
D公司在评估后指出: C企业针对人员作业时在防火防爆方面的要求还有欠缺,针对设备设施方面的防火防爆措施还需完善,并提出了整改建议。
C企业按照D公司的建议整改后,由安全环保部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发现,斗式提升机防打滑防跑偏的安全装置脱落失效,需要重新焊接。保障部随后按规定办理了“动火作业许可证”和“临时用电许可证”后,开始进行电焊维修作业,并全程安排专人监护。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根据《粉尘防爆安全规程》,指出C企业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错误并纠正。
2.列出6t/h天然气蒸汽锅炉供货厂家补充安装的燃烧器安全与控制装置部件。
3.完善C企业针对人员作业时在防火防爆方面的要求。
4.简述C企业保障部进行斗式提升机焊接动火作业前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第一问:
前端设施,卸粮坑划分为20区不符合,应划分为22区。
前端设施,原料立筒仓划分为20区不符合,应划分为22区。
生产设施,待粉碎仓划分为20区不符合,应划分为22区。
生产设施,配料仓划分为20区不符合,应划分为22区。
生产设施,待制粒仓划分为20区不符合,应划分为22区。
生产设施,粉料成品仓划分为20区,符合要求。
生产设施,斗式提升机划分为20区不符合,应划分为21区。
生产设施,脉冲式除尘器划分为20区,符合要求。
辅助设施,除尘器风机房设备可划分为20区,符合要求。
辅助设施,成品库(包装)划分为20区不符合要求,可划分为21区。
辅助设施,中央控制室、机修间、消防泵房划分为20区不符,该区域不涉及粉尘,可划分为非防爆区。
第二问:
厂家补充安装的燃烧器安全与控制装置部件有:
安全切断阀、空气压力监测装置、燃料压力监测装置、气体燃料燃烧器的阀门检漏装置、空燃比调节装置。
第三问:
作业时在防火防爆方面的要求有:
1)粉尘涉爆企业应当为粉尘作业岗位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2)应当严格控制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内作业人员数量,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内不得设置员工宿舍、休息室、办公室、会议室等。
3)现场按要求为作业人员配发防爆工具,不得使用黑金属工具
4)对本企业的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进行危险辨识,评估粉尘爆炸的风险,制定消除、控制的安全措施。
5)组织对涉及粉尘防爆的生产、设备、安全管理等有关负责人和粉尘作业岗位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粉尘防爆专项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6)粉尘涉爆企业应当结合粉尘爆炸风险管控措施,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清单,明确和细化排查事项、具体内容、排查周期及责任人员。
7)制定并严格落实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粉尘清理制度,明确清理范围、清理周期、清理方式和责任人员,并在相关粉尘爆炸危险场所醒目位置张贴。
8)相关责任人员应当定期清理粉尘并如实记录;粉尘作业区域应当保证每班清理。
9)现场配备的消防设施及器材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
第四问:
进行斗式提升机焊接动火作业前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1)动火作业前应按要求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
2)动火作业前应设监火人,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
3)在易燃易爆区域的动火作业前,对于用火点周围有可能泄漏易燃、可燃物料的设备,应采取有效的空间隔离措施。
4)五级风以上(含五级风)天气,原则上禁止露天动火作业。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5)动火作业前,应进行气体分析,探测可燃气体含量满足要求后方可动火。
6)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焊、气焊、手持电动工具等动火工器具本质安全程度,保证安全可靠。
7)现场配备足够适用的消防器材。
27、背景资料
F集贸市场是建设在东西走向干涸河道空间上的二层建筑。该建筑地上一层有20个餐饮和零售铺面,东西长100m,南北宽20m;负一层为河道空间,长约110m,宽约18m,高约3m,其南、北、西侧均被封堵,只能通过东侧一个2m×2m入口进出。
F集贸市场南侧路面下有DN100mm、压力0.5MPa燃气管线。2010年该管线被第三方施工单位挖断,导致燃气泄漏并引发火灾。事故发生后,燃气管线业主单位E燃气公司改变了燃气管线敷设路径,从F集贸市场西侧负一层河道空间内由南向北穿越,穿越位置距离东侧入口95m。
F集贸市场一层餐饮商户使用燃煤鼓风灶具,常年向负一层排放带火星的油烟气体;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负一层河道空间内,导致燃气管线穿越部分长期受污水腐蚀。
河道空间内刺激性气味刺鼻,E燃气公司未给检查人员配备相关安全防护装备,在进行燃气管线安全巡检时,检查人员无法到达穿越管线位置。
2021年5月10日22时许,F集贸市场一层商户闻到疑似天然气泄漏的刺激性气味,向E燃气公司报修。
E燃气公司接报后,未及时派人前往现场处置。11日5时,疑似天然气泄漏的刺激性气味更浓,商户再次向E燃气公司报修,并拨打119报警。5时15分,燃气公司员工到达事发现场,在东侧入口处检测到天然气浓度超过8%(v/v),随即前往天然气管线上游阀门井处关闭阀门。随后,消防、应急、市政等部门抢险人员陆续到达现场。燃气公司员工对到达的抢险人员表示,泄漏燃气管线阀门已关闭,燃气泄漏事故已得到控制。
5时30分,F集贸市场负一层河道空间内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3人受伤,F集贸市场地上一层建筑损毁,周边相邻建筑不同程度受损。经现场勘查,排除了人为纵火、电气火花点燃泄漏天然气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指出E燃气公司员工进入F集贸市场负一层对燃气管线巡检时,应配备的安全与防护装备。
3.简述燃气泄漏发生后应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4.分析E燃气公司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问:
直接原因有:
1)燃气管道长期腐蚀,导致天然气泄漏至负一层河道空间并达到爆炸极限。
2)遇到燃煤鼓风灶具向负一层排放带火星的油烟气体,发生爆炸。
第二问:
应配备的安全与防护装备: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可燃气体探测器、中性肥皂水、氧含量探测仪、防爆手电、防爆对讲机、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防静电手套、安全帽等。
第三问:
燃气泄漏发生后应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启动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现场人员需立即上报给燃气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及应急管理部门(含消防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
3)根据事故危害程度,组织现场人员撤离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
4)立即通知可能受到燃气泄漏事故影响的周边人员及企业。
5)迅速关闭燃气管线上下游的阀门,避免泄漏进一步扩大。
6)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泄漏的气体快速的排走,如打开上端的门窗孔洞等,使天然气迅速排空。
7)迅速消除周边一切火源或电源,现场使用的临时电气设备全部采用防爆型。
8)应急处置的人员需要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及设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静电服、可燃气体探测器等。
9)根据需要请求邻近的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救援,并向参加救援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信息和处置方法。
10)事故现场拉设警戒区,非相关人员禁止入内,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
11)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地点,如泄漏点的上风向区域,不得在现场实施急救,并立即打电话送医;如伤者神志不清,且无呼吸及心跳,立即实施心外按压及人工呼吸救治,直至救护车到公司或伤者清醒为止。
1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急救援措施。
第四问: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按要求为巡线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
2)未对包括事故管道在内的中压管道开展定期检查。未依法开展每年一次的年度检查或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检验检测。
3)未定期对管道的外防腐层进行检查和维护。
4)应急管理责任不落实,应急预案流于形式,应急反应迟缓,企业主要负责人没有赶往事故现场指挥应急处置。
5)不熟悉所要关闭的阀门位置所在,只关闭了事故管道上游端的燃气阀门,未及时关闭事故管道下游端的燃气阀门。
6)未按要求采取设立警戒、隔绝火源、疏散人员、有效防护等应急措施。
7)在燃爆危险未消除的情况下,向公安、消防救援人员提出结束处置、撤离现场的错误建议,严重误导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以致事故未能避免发生。
8)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未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及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9)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配备不到位。
10)未按规定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该公司未向应急管理部门报告事故。
11)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培训不到位,人员的安全知识及应急意识不足。
12)风险分析风险辨识不到位,未识别出地下室天然气泄漏的风险,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
28、背景资料
G公司是位于H市的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共有员工600人,主要建筑设施包括:一栋建筑面积15000m2单层生产车间和库房、一栋建筑面积2000m2三层办公楼、配套的能源动力等生产辅助用房及公司食堂等。食堂东侧设独立液化气气瓶间。G公司主要生产车间包括模塑车间、喷涂车间和成型车间。
G公司模塑车间和喷涂车间为全自动生产线,产品在模塑车间成型后,通过生产线传送至全封闭喷涂车间,由机械手进行涂装,然后进入暂存区储存,最后转运到成型车间,进行人工抛光打磨。
喷涂车间有4个涂装间,车间门口设置“严禁烟火”和“必须穿防静电服”安全标识。液化气气瓶间为砖混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是G公司的重点防火区域。G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编制了安全检查表,并定期对气瓶间进行安全检查。
2019年3月,G公司计划在生产车间西侧新建一个能容纳30台叉车(铅酸电池)同时充电的叉车充电间。经过招投标,I建筑公司承包了G公司的叉车充电间施工项目。叉车充电间属于易燃易爆场所,G公司按照“三同时”规定,要求承包单位在充电间内配置相应的安全设施。
因工期紧张,I建筑公司在中标当天即安排6名建筑工人进入G公司施工。在施工第三天,H市应急管理局到G公司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发现G公司无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未对承包商进行管理,I建筑公司员工对施工现场的危险因素不了解,且无证进行焊接作业。H市应急管理局责令G公司和I建筑公司立即停止施工,并要求限期整改。G公司和I建筑公司按照要求进行了整改。2019年8月,叉车充电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为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G公司从2020年2月开始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工作,并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G公司对照《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开展自评,发现存在下列安全问题:
①未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②未为2019年入职员工缴纳工伤保险;
③喷涂车间安全标识不全;
④成型车间未制定相关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⑤食堂未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⑥叉车充电间未编制作业人员应急处置卡。
根据自查情况,G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作出安排,对检查出的现场安全问题进行了整改。2020年12月,G公司顺利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评审。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补充完善G公司喷涂车间应设置的安全标志标识。
2.分析G公司新建叉车充电间应配置的安全设施。
3.简述叉车充电间施工项目中G公司对I建筑公司的安全管理责任。
4.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指出G公司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所对应的体系一级要素。
5.简述液化气气瓶间安全检查表的主要内容。
第一问:
应设置的安全标志标识如下:
(1)禁止标志:禁止穿化纤服装;禁止穿带钉鞋;禁止吸烟;禁止明火;禁止携带火种;禁止携带易燃物;禁止非从业人员进入。
(2)警告标志:当心爆炸;当心火灾;当心中毒;注意安全。
(3)指令标志:必须戴安全帽;必须戴防护眼镜;必须戴防尘口罩;必须戴防毒面具。
(4)提示标志:安全出口(紧急出口);应急电话;避险区;可动火区;急救点。
第二问:
应配置的安全设施:
①通风换气设施;
②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
③接地及静电消散设施;
④应急洗眼喷淋器;
⑤灭火器及消防设施;
⑥采用增安型照明。
⑦建筑结构、地面宜采取耐酸措施;
⑧地面有适当的坡度及给排水设施。
第三问:
G公司对I建筑公司的安全管理责任有:
1.发包单位严格审查承包方企业和人员资质。
2.开工前发包单位应与承包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3.在承包商队伍进入作业现场前,发包单位要对其进行进场教育,所有教育培训和考试完成后,办理准入手续,凭证件出入现场。
4.要求承包方做好作业安全风险分析,并制订安全措施,经发包方审核批准后作业;
5.发包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承包方整改解决,做好检查记录并存档。
6.承包商施工队伍严重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故障等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后果,发包单位有权决定终止合同的执行。
第四问:
G公司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所对应的体系一级要素有:
①未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
②未为2019年入职员工缴纳工伤保险——目标职责;
③喷涂车间安全标识不全——现场管理;
④成型车间未制定相关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制度化管理;
⑤食堂未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⑥叉车充电间未编制作业人员应急处置卡——应急管理。
第五问:
液化气气瓶间安全检查表的主要内容有:
1.气瓶间地面是否保持干净整洁,有无杂物、积水、可燃物等;地面是否设有防火花设施及导除静电功能。
2.气瓶是否有防倾倒措施,是否满足空瓶与实瓶分开存放的要求。
3.气瓶间是否设有可燃气体探测器,探测器是否正常运行,探测器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要求,设在场所的下部。
4.气瓶间现场消防设施及消防器材设置符合要求,且定期检查、点检。
5.气瓶间是否设有通风设施,通风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6.现场电器设备是否满足防爆要求,配电柜是否上锁状态,现场电源线是否存在乱拉乱接现象。
7.气瓶是否按要求定期检测,且在有效期内。
8.现场警示标识是否设置完好,数量及位置是否满足要求。
9.现场使用的工具及器材是否满足防爆要求,不允许使用铁质工具。
10.是否为现场作业人员按标准配备防静电防护服及劳保鞋。
11.是否有气瓶间的巡检记录;且按要求的频次进行巡检并记录。
12.是否在门口设有静电导除器,且保持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