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初级资格考试《银行管理》科目的备考,第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考查点主要为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金融体系,其中,货币政策的考查点为: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熟悉)
1、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1)最终目标
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中介目标
对于中介目标,1998年至2011年,央行主要采用货币供应量等数量型工具变量;从 2012 年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我国货币政策开始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并且日益重视价格型工具的调控作用,搭建了利率走廊引导中长期货币利率在可控范围内波动,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3)操作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主要是基础货币。
2、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2)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SLO )、常备借贷便利( SLF )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也包括中期借贷便利( MLF )、抵押补充贷款( PSL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TMLF )等中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二、存款准备金率与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与运用(熟悉)
1、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机制与运用
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通过货币乘数效用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从而收紧信用,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人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2、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与运用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主要包括:
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缩减货币供应量。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