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网校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课程讲义——《银行法律法规》经济基础知识,本节课程由槐俊升老师主讲,购课后可观看槐俊升老师完整版冲刺班课程>>
主讲内容:《银行法律法规》经济基础知识
主讲老师:槐俊升
7、金融系统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主要包括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提供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以及提供价格信息。
8、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商品是商品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
(2)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主要有:
①价值尺度(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
③贮藏手段(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④支付手段(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如偿还欠款、上交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赠与等)。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目前能够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主要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体现货币性质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9、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正比);
(2)利率水平(反比);
(3)社会商品可供量(正比)、物价水平(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反比);
(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反比);
(5)汇率(正比,本国货币贬值时,对外币需求增加,对本国货币需求就减少);
(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时,会减少货币持有);
(7)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都会影响货币需求。
10、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等货币形式的供给。
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货币量,是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是一个存量概念。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在实践中,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的标准基本一致,即货币的流动性。
1994年10月,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以货币流动性差别作为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此后,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出发,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进行了多次修订。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2002年又将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不计入相应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供应量中加入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将其计入广义货币M2。
2018年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M2被称为广义货币;
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由于M2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
1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现代各国的银行制度,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
(2)现金漏损率(c);
(3)超额准备金率(e);
(4)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rt)。
一般地说,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
货币乘数为:
1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
(1)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源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变化);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上涨。
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②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2)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②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
③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
通货膨胀使币值下降,人们在分配中得到的货币收入的实际价值下降,实际消费水平也就随之下降。
3)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常常会引起居民挤提存款,用于抢购商品。而企业争相贷款,将贷款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赚取暴利。这会导致银行资金紧张,扰乱了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
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纸币,甚至会出现排斥货币的现象,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
③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普遍低落,而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导致经济紊乱。
④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领域的混乱,会直接波及整个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府威信下降,政局不稳定。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卖高高高”)
①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也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贷款能力减弱,货币乘数降低,派生存款数量减少,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②提高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筹资成本提高,减少融资规模,导致贷款规模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
2)紧缩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目的在于抑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购买力减弱。
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抑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各种补贴和救济等福利性支出。通过控制财政支出,削弱社会集团购买力,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3)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
13、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货币供求失衡、物价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对整个经济增长也同样有着不利的影响。
(1)通货紧缩的原因
1)货币供给减少;
2)有效需求不足;
3)供需结构不合理;
4)国际市场的冲击。
(2)通货紧缩的影响
1)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
2)减少消费需求;
3)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
通货紧缩会使政府的收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主要是通过降低所得税实现的;会使企业在价格下降中受到损失;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会形成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资金再分配。
(3)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扩大有效需求
扩大投资需求:
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
②刺激企业及民间投资;
③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消费需求:
①消除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引导社会消费稳定增长;
②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能力以提高消费需求;
③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
④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
⑤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①扩张的财政政策:
扩大财政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
②扩张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有价证券等手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货币供给总量;降低基准利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总需求。
3)引导公众预期
通过公开宣传等措施对公众进行政策性引导,调整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对扩大投资需求和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本内容来自233网校银行从业徐娜老师《2020年备考指导》课程讲义,版权归233网校,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