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银行初级 > 初级《风险管理》 > 初级风险管理学习笔记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难点点拨3.3章

来源:233网校 2016-08-26 08:37:00

第三节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风险管理核心考点解密>> 风险管理章节模拟测试>>

  信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信用风险管理者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如果达到关注水平或超过阈值,就应当及时采用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组合结构、资产证券化等对策,达到控制、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效果,或在风险演变成危机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信用风险监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授信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结果变化,评估风险缓释计划需求;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以便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有效的信用监测体系应实现以下目标:
  (1)确保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或交易对方当前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2)监测对合同条款的遵守情况。
  (3)评估抵押品相对债务人当前状况的抵补程度以及抵押品市值的变动趋势。
  (4)识别合同还款的违约情况,并及时对潜在的有问题授信进行分类。
  (5)对已发生问题的授信对象或项目,可迅速进入补救和管理程序。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监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一、风险监测对象
  (一)客户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单个债务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客户风险构成信用风险的微观层面。因此,商业银行监测整体信用风险的传统做法是建立单个债务人授信情况的监测体系,监控债务人或交易对方各项合同的执行,界定和识别有问题贷款,决定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类指标:一是基本面指标(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二是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
  (1)品质类指标,包括融资主体的合规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架构、管理层素质、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
  (2)实力类指标,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人力资源、资质等级、运营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资影响、对外担保因素影响等。
  (3)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环境等。
  2.财务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息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还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的息税前盈利、现金支付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2)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品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成本利润率、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成本费用净利润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利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
  (3)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4)增长能力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上述相关群体的变化,均可能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造成影响。因此,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单一客户风险监测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6C法、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信用评分等方法。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授信客户重新评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并能准确反映各项授信的质量。评级下降的授信应当接受额外的管理和监测,例如,由授信管理人员进行更频繁的检查,并列入高级管理层经常检查的关注名单中。一般而言,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然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对于风险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户,则应给予较小的容忍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内部风险评级是监测和控制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风险的重要工具。
  (二)组合风险监测
  组合层面的风险监测把多种信贷资产作为投资组合进行整体监测。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带来的分散风险的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目前,国际先进银行较多采用组合层面的风险监测体系。
  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有两种主要方法:
  (1)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授信集中是指相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而言,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授信。结构分析包括行业、客户、产品、区域等的资产质量、收益(利润贡献度)等维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出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2)资产组合模型。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敞口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敞口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中国银监会对原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经营绩效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审慎经营类指标。经营绩效类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质量类指标指不良贷款比例;审慎经营类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四)贷款风险迁徙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三、风险预警
  信用风险预警(Early-warning)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一)风险预警的程序
  风险预警是各种工具和各种处理机制的组合结果,无论是否依托于动态化、系统化、精确化的风险预警系统,都应当逐级、依次完成以下程序:
  (1)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2)风险分析。
  (3)风险处置。
  (4)后评价。
  (二)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
  风险预警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依托IT技术,许多金融机构将非结构化的逻辑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引入到预警模型中,通过监测一套先导指标体系来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主要方法有:
  (1)传统方法。典型的例子是6C法,即根据专家对债务人或交易对方的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现金力(Cashflow)、经济周期的走势(CycleConditions)六项因素的分析,作出主观判断。
  (2)评级方法。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最早开发的贷款评级方法。
  (3)信用评分方法。例如,美国的监管当局(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采用的CAMEL评级体系。
  (4)统计模型。例如,l993年美联储根据FIMS(金融机构监测系统)开发出的SEER评级模型,采用了多元对数回归分析方法,在最新的常规性监管报告数据基础上评估商业银行的CAMELs综合等级。
  四、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是将风险信息传递到内外部门和机构,使其了解商业银行客户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工具。风险报告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媒介,贯穿于整个流程和各个层面。高可信度的风险报告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全面、及时和精确的信息,辅助管理决策,并为监控日常经营活动和合理的绩效考评提供有效支持。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数据挖掘(DataMining)和分析技术,对每一项授信操作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多个层面上进行分类汇总。
  (一)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1.风险报告的职责
  风险报告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2)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3)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4)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5)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6)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7)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风险报告的路径
  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都需要有效使用风险报告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从纵向看,风险信息/报告在不同级别之间传递;从横向看,风险信息/报告也需要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商业银行的多级式管理导致了信息分布不对称,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并且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在报告路径的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管理链条长度与管理效率的关系。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与传统的书面报告方式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风险管理信息/报告的多向化、交互式传递,在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的同时,确保管理层对业务部门主要风险的实时监控。
  (二)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
  (1)从报告的使用者来看,风险报告可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两种类型。
  内部报告通常包括:评价整体风险状况,识别当期风险特征,分析重点风险因素,总结专项风险工作,配合内部审计检查。
  外部报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监管数据,反映管理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等。
  在向外部提供风险分析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就是规范操作,特别是作为境外上市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规范准确的原则。
  (2)从类型上划分,风险报告通常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种类型。

相关阅读

添加银行学霸君或学习群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初中级银行交流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初中级银行交流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银行从业书籍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