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银行管理
一、银行风险管理
1、银行风险的种类
银行风险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受损失的可能性。
分类 |
内容 |
信用 |
(违约风险)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当中,因而是银行最复杂、最主要的风险。 |
市场 |
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
操作 |
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分为人员、系统、流程、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有问题,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有问题,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不完善。它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具有可转化性,即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因而难以将其与其他风险严格区分开来。 |
流动性 |
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和负债流动性风险(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变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
国家 |
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他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通常债务人所在国家的行为引起。分为政治风险(境外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社会风险(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造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而使贷款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经济风险(境外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三类。 |
声誉 |
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银行通常将其看作是对其市场价值最大的威胁。 |
法律 |
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罚款、罚金或进行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
战略 |
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其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
2、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银行风险管理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以确保银行经营安全,进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尽可能大收益的行为总和。
发展阶段 |
时间 |
主要内容 |
资产风险管理阶段 |
20世纪60年代以前 |
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与当时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为主有关。 |
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
20世纪60年代以后 |
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极大压力,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开始大量创新并使用金融工具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来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规模的扩大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
20世纪70年代 |
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汇率波动不断加大,而且利率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此时,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和期限的共同调整、经营目标的互相代替以及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
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
20世纪80年代后期 |
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
3、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银行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银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其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组成 |
内容 |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
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应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
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
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 |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
为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银行可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以更为客观和科学地管理。 |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 |
4、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银行里,其风险管理组织是一个上下贯通、横向密切相连的网络,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等部门构成。
组成 |
内容 |
股东大会 |
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确定银行整体风险的控制原则。 |
董事会及其 |
董事会是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承担对银行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银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常指派专门委员会(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并呈交董事会批准。 |
监事会 |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从事银行内部的尽职监督、财务监督、内部控制监督等监察工作。 |
高级管理层 |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的各种风险。银行行长是承担具体风险的最终责任人。 |
风险管理部门 |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有两个基本准则:一是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具备高度独立性,以提供客观的风险规避策略;二是风险管理部门不具有风险管理策略执行权或只具有非常有限的风险管理策略执行权,以降低操作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既要保持相互独立,又要互为支持。风险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即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作出经营或战略方面的决策(即风险控制、决策)。 |
其他风险控制部门 |
财务控制部门(提供收益/损失数据并与来自前台业务部门的信息调整一致,是有效风险管理的最前端)、内部审计部门(从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个主要阶段审核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发现并报告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方案并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法律/合规部门(独立于银行的经营活动,包括独立的报告路线、调查权力及绩效考核,要及时判断、评估和监测银行所面临的法律/合规风险,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出咨询建议和报告,并尽量在事前识别风险,最大限度减少违规行为实际发生的可能性)等。 |
5、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流程 |
内容 |
风险识别 |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风险识别的方法有5种: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由风险管理人员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根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财产目录等财务资料进行分析)、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银行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以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及后果)、分解分析法(将复杂的风险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风险因素以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失误树分析方法(通过图解法识别和分析损失发生前各种失误的情况及引起事故的原因,由此判断和总结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风险损失)。 |
风险计量 |
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发达国家的银行不断开发出针对不同风险各类的量化方法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通过降低监管资本要求鼓励银行采用高级的风险量化技术。 |
风险监测 |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可将风险在进一步加大之前识别出来。二是报告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质量与效果。建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对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直接体现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 |
风险控制 |
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