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银行初级 > 初级《公司信贷》 > 初级公司信贷学习笔记

银行从业公司信贷辅导:贷款风险分类

来源:233网校 2009-11-25 11:25:00
  定义
  贷款风险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目标
  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原则
  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指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历史与发展
  199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在我国简称“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呆账是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需要冲销呆帐准备金的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呆帐贷款大部分已形成应该注销而未能注销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比如未到期的贷款,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都视为正常,显然标准不明,再比如,把逾期一天的贷款即归为不良贷款似乎又太严格了。另外这种方法是一种事后管理方式,只有超过贷款期限,才会在银行的帐上表现为不良贷款。因此,它对于改善银行贷款质量。提前对问题贷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常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随着不良贷款问题的突出,这蛾类分类方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2007年银监会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细化分类方法,但不得低于要求五级分类的要求,并与五级类方法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实行了贷款风险多级分类,例如中行实行的是52221的十二级分类,工行实行的是43221的十二级分类,交行实行的是52111的十级分类等。
  五级分类要求
  商业银行应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七)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对贷款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不能用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信用评级只能作为贷款分类的参考因素。
  对零售贷款如自然人和小企业贷款主要采取脱期法,依据贷款逾期时间长短直接划分风险类别。对农户、农村微型企业贷款可同时结合信用等级、担保情况等进行风险分类。
  同一笔贷款不得进行拆分分类。
  分类具体规定
  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
  (一)本金和利息虽尚未逾期,但借款人有利用兼并、重组、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嫌疑。
  (二)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
  (三)改变贷款用途。
  (四)本金或者利息逾期。
  (五)同一借款人对本行或其他银行的部分债务已经不良。
  (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发放的贷款。
  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一)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
  (二)借款人利用合并、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本金或者利息已经逾期。
  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
  重组后的贷款(简称重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重组贷款的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高,观察期结束后,应严格按照本指引规定进行分类。
  商业银行在贷款分类中应当做到:
  (一)制定和修订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操作实施细则或业务操作流程。
  (二)开发和运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实施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三)保证信贷资产分类人员具备必要的分类知识和业务素质。
  (四)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保证分类资料信息准确、连续、完整。
  (五)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贷款分类的独立、连续、可靠。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要对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贷款分类的结果承担责任。
  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季度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
  如果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调整对贷款的分类。
  对不良贷款应严密监控,加大分析和分类的频率,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信贷资产分类政策、程序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将结果向上级行或董事会作出书面汇报,并报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检查、评估的频率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分类制度应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备。
  非信贷资产的分类
  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也应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分类时,要以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具体可参照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贷款分类及其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相关阅读

添加银行学霸君或学习群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初中级银行交流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初中级银行交流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银行从业书籍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