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 |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
操作目标 |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 我国基础货币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
中介目标 | 货币供应量: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即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M0:即流通中的现金,又叫现钞,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第二层次M1:即一般所说的货币,又叫狭义货币,由M0和银行的单位活期存款构成,代表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 第三层次M2:广义货币,由M1和准货币(一定时期内不会被直接动用的货币,主要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以及其他存款构成,代表→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组成。 |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三大法宝 | 内容 |
存款准备金 | 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
再贷款与再贴现 | 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也称中央银行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 再贴现: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 |
公开市场业务 |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
(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工具 | 内容 |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 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
常备借贷便利 (SLF) | 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特点: (1)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2)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3)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
中期借贷便利 (MLF) | 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
抵押补充贷款 (PSL) | 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 |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TMLF) | 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
(三)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从贷款到存款,从大额到小额,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关键性进展。
(1)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逐步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2)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
(3)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不断健全。
(4)金融产品创新有序推进。
(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017年5月26 日,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形成 "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机制
准备金 | 含义 | 传导机制 |
法定存款准备金
| 指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从而收紧信用,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
超额存款准备金 | 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
(二)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
基准利率 | 含义 | 传导机制 |
再贷款利率 | 指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 | 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缩减货币供应量。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相应上 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
再贴现利率 | 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 | |
存款准备金利率 | 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 |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 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