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管理措施
(1)将应对气候风险纳入公司战略
(2)建立健全的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3)优化和调整信贷资产结构
(4)加强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5)加强气候风险信息披露
(1)气候风险定义
气候风险是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等及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对经济金融活动带来的潜在不确定性。
按气候变化影响金融体系的渠道:物理风险、转型风险。
物理风险 |
指由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及相关事件导致财产损失的风险。 影响: ①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导致债务人偿债能力下降、抵押品损毁或贬值,银行信用风险上升。 ②银行资产价值受气候变化影响出现波动,市场风险上升。 ③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导致债务人违约、银行资产贬值或损毁,进而导致银行可获取资金少于预期,流动性风险上升。 ④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银行业务中断,操作风险上升。 |
转型风险 |
指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气候政策转向、技术革新和市场情绪变化等因素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 |
(2)气候风险特征:
①高度不确定性;
②更长的事件跨度和长期影响;
③非线性;
④全局性和系统性。
1、国际组织提供的气候风险监管指导意见
(1)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①治理:指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气候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包括董事会监督和管理层职责两个方面的披露建议。
②战略:指气候风险对企业经营、策略及财务规划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包括风险和机遇、对组织机构的影响和战略弹性三个披露建议。
③风险管理:指企业如何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以及这些流程是否被纳入现有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与全面风险管理相融合三个方面的披露建议。
④指标和目标:指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的指标和目标,包括气候相关指标、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相关目标三个方面的披露建议。
(2)巴塞尔委员会
2022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有效管理和监督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原则》 , 旨在帮助全球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解决当前面临的气候风险问题。
该文件要求成员在实施中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强调了公司治理架构及各方职责、内部控制架构"三道防线"的作用,要求银行识别和分析气候因素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传统风险类型的影响,确保各类传统风险管理均考虑了气候风险。
2、我国气候风险监管政策
(1)2012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其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包含了耗能、污染、气候变化等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2)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3)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法律法规政策等六个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
(4)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了从战略层面推动绿色金融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