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编单元说明文阅读概述章节练习(1)
进入成人高考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本批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进入测试模式
现代文(单选)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事物、现象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联系的学问。
B.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C.物理和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
D.现代自然科学由基础学科和应用工程学科组成。
答:( )
2、本文写道:“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举例法
答:( )
3、 本文写道:“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举例法
4、 ( )
本文写道:“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举例法
答:( )
5、 本文写道:“地学上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比喻法
答:( )
阅读理解一
6、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先说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30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②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又出现了计算化学。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试验。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而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到那时做化学试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③,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④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⑤,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的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
发得更强烈。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地学也是靠物理。地学家们讲,研究地学有三个时代。时代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研究地质年代时引入了生物观念(化石观念),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称为生物学地球观。第二时代是20世纪初,开始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称为化学地球观。现在是第三时代。地学上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来的。有了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成了。这一些理论,加上研究地球深处的情况,都要靠物理学,所以称为物理学地球观。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分子生物学,不是过去那样研究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是一直追到分子,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近生物学上有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就是可以把影响遗传的信息①,挂在一种叫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这就是把这种高分子人为地变化一下,把一个高分子的某一段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另一个上面,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物种。这样,就有可能打破植物动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动物上面。就这样现在不但能使细胞内部发生变化,而且使细菌发生变化,如把胰岛素②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使产生出来的新的大肠杆菌能制造大量胰岛素。这项技术叫做遗传工程,用它建立了一门新的工业。
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乍为支柱。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当然,说物理和数学是基础,并不是说物理和数学可以代替其他学科,在此之上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种分支学科,如力学等;再在上面是工程技术学科,如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课文共有7段,前6段都有中心句。试找出这些中心句,了解每段的意思。
7、阅读“生物学的发展”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分子生物学和过去的生物学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它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8、概括第7段的主要意思。
9、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⑤,“红云几万重”⑥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煳⑦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予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
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①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②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④。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⑤。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⑥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⑦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⑧,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⑨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⑩。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⑩。”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 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①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引用是说明的一种方法,本文从题目开始到全文结束,引用古代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余处之多,请摘录下来,认真领会这样说明的好处,试举例说明。
10、 下边各组上句是课文中的句子,能用下句替换吗?为什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事物、现象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联系的学问。
B.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C.物理和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
D.现代自然科学由基础学科和应用工程学科组成。
答:( )
2、本文写道:“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举例法
答:( )
3、 本文写道:“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举例法
4、 ( )
本文写道:“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举例法
答:( )
5、 本文写道:“地学上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定义法
B.诠释法
C.比较法
D.比喻法
答:( )
阅读理解一
6、
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①
钱学森
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这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当然,基础学科中也有好多道理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提高而来的;而且没有工农业生产,基础学科研究也无法搞下去。所以基础学科之为基础是就其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言的。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学科: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这六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基础呢?也不是。钱学森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先说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30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②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又出现了计算化学。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试验。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而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到那时做化学试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③,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④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⑤,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的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
发得更强烈。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地学也是靠物理。地学家们讲,研究地学有三个时代。时代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研究地质年代时引入了生物观念(化石观念),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称为生物学地球观。第二时代是20世纪初,开始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称为化学地球观。现在是第三时代。地学上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来的。有了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成了。这一些理论,加上研究地球深处的情况,都要靠物理学,所以称为物理学地球观。
生物学的发展,现在达到了研究分子的水平,也要归结到物理上面。分子生物学,不是过去那样研究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是一直追到分子,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近生物学上有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就是可以把影响遗传的信息①,挂在一种叫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这就是把这种高分子人为地变化一下,把一个高分子的某一段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另一个上面,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物种。这样,就有可能打破植物动物的界限,把植物的某一特性接到动物上面。就这样现在不但能使细胞内部发生变化,而且使细菌发生变化,如把胰岛素②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使产生出来的新的大肠杆菌能制造大量胰岛素。这项技术叫做遗传工程,用它建立了一门新的工业。
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乍为支柱。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础。当然,说物理和数学是基础,并不是说物理和数学可以代替其他学科,在此之上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种分支学科,如力学等;再在上面是工程技术学科,如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课文共有7段,前6段都有中心句。试找出这些中心句,了解每段的意思。
7、阅读“生物学的发展”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分子生物学和过去的生物学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它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8、概括第7段的主要意思。
9、
南州六月荔枝丹①
贾祖璋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②,膜如紫绡③,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④”,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贾祖璋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⑤,“红云几万重”⑥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煳⑦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予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
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①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②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④。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⑤。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⑥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⑦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⑧,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⑨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⑩。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⑩。”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 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①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引用是说明的一种方法,本文从题目开始到全文结束,引用古代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余处之多,请摘录下来,认真领会这样说明的好处,试举例说明。
10、 下边各组上句是课文中的句子,能用下句替换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