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人高考高升本每日一练(8月14日)
在线测试本批《每日一练》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保留做题记录 >> 在线做题
单项选择题
1、
2、 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四个国家的人口现状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B. 美国的人口平均密度
C. 印度的老龄人口比重
D.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
3、
填空题
4、 元素X、Y、Z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X元素原子的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其价
含氧酸是一种强酸.Z原子外电子层比次外电子层少2个电子;Z与Y位于同一周期,它们相互作用可形成化合物Y2Z.X的元素符号为,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化合物Y2Z的电子式为 .
5、 某人用手将1kg的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m,这时物体速度为2m/s,则手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__(g取10m/s2).
6、
7、当前我同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所指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__填物质分子式
8、阅读下面的白话文,完成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年后,苏轼(公元1037-“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越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程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阅读从开头到“艺术就越”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作者认为,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
(答案不超过20个字,尽量使用文中现成的话)(3分)
(2)文中所引李白和苏轼的诗句,语意上既有相似之点(例如都是把酒问天,都写了人们对月的共同感受),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李白是从____的角度写的;苏轼是从____的角度写的。(4分)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除举了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观从)影响的。□□□。(每空一字)(2分)。
简答题
9、一光线从点(-2,3)射出,被x轴反射后过点(2,1),求入射线和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10、
1、
2、 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四个国家的人口现状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B. 美国的人口平均密度
C. 印度的老龄人口比重
D.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
3、
填空题
4、 元素X、Y、Z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X元素原子的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其价
含氧酸是一种强酸.Z原子外电子层比次外电子层少2个电子;Z与Y位于同一周期,它们相互作用可形成化合物Y2Z.X的元素符号为,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化合物Y2Z的电子式为 .
5、 某人用手将1kg的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m,这时物体速度为2m/s,则手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__(g取10m/s2).
6、
7、当前我同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所指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__填物质分子式
8、阅读下面的白话文,完成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年后,苏轼(公元1037-“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越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程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阅读从开头到“艺术就越”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作者认为,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
(答案不超过20个字,尽量使用文中现成的话)(3分)
(2)文中所引李白和苏轼的诗句,语意上既有相似之点(例如都是把酒问天,都写了人们对月的共同感受),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李白是从____的角度写的;苏轼是从____的角度写的。(4分)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除举了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观从)影响的。□□□。(每空一字)(2分)。
简答题
9、一光线从点(-2,3)射出,被x轴反射后过点(2,1),求入射线和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