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生理出生率是指最大出、生率。 ( )
答案:√
42.生活型相同意味着植物适应的环境特征相同。 ( )
答案:√
43.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是有机整体。 ( )
答案:×
44.根据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结构,可将陆地生态系统区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 ( )
答案:√
45.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称为生境,又称栖息地。 ( )
答案:√
46.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反射近地面得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 )
答案:×
47.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的植物是湿生植物。 ( )
答案:×
48.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 )
答案:×
49.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高位芽植物。 ( )
答案:√
50.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循环运转。( )
答案:×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答案:(1)植物系列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52.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
答案:(1)各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2)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
(3)例如,光照和二氧化碳两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
53.简述植物密度效应的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并解释最后产量恒值的原因。
答案:(1)植物的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密度继续提高,最后产量基本是不变的。
(2)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超过最适密度时,如果密度继续提高,虽然个体数量 增加,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个体变小,因而总的产量不会再增加。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及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答案:(1)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2)影响因素:
①环境条件(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温度、土壤及水分);
②生物群落的自身因素(群落的发育阶段、结构、物种组成);
③人为因素(投入、管理、技术进步等)。
(3)提高途径:
①增加人工辅助能的投入(如灌溉、施肥、地膜、机械);
②优化群落结构(如何种、套种),调节密度,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如遗传改良)。
2017成考:2017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入口 2017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