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二)
《秋水》(重点文章)
《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
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疑难词句》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
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全文翻译》
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它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我想,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好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大地上九州之地,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船车马所通达的地方,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拿个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根细小的毛的末梢存在于马的身体之上吗?五帝所沿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任劳任怨者所为之劳苦的(目标)?都只不过是马体之毫末,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这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夸自傲一样吗?”
《学习要点》
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善用比喻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篤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
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
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见上面例句
反诘句
见上面例句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开始段。
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
这段话的大意。
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铺垫作用。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
论证方法:前三句,归纳法。后面,类比法。
(3)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