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成人高考>专升本辅导>教育理论

2015年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第五章备考讲义:第3节

来源:233网校 2015年3月2日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我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师生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实践。春秋时期,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而引起学生对孔子的无限敬仰、尊重和爱戴。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中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是值得借鉴、继承和进一步发扬的。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从师生关系的构成来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构成的相互关系,是在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其内容涉及教育、道德、心理等方面。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它是指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尊重、关爱。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民主平等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教师教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三)教学相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那种认为教育过程只是教师促进学生这样一种单向作用的过程是错误的。其实,“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虚心的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三、师生关系的建立发展

  (一)意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决定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这虽然有赖于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与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但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

  基本特征有:教师监视、监督多;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命令和纪律;表扬少,批评多。学生的反应:屈服,推卸责任,易激怒。

  2.放任型

  基本特征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学生的反应:无目标,道德和学习往往差。

  3.民主型

  基本特征有: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具体的目标;尽量鼓励,也客观地批评。学生反应:学生主动参与,有主见。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3.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