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
A.鲁迅
B.莫泊桑
C.欧•亨利
D.培根
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揭示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培根
D.黑格尔
3.《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 )
A.《随笔》
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随感录》
D.《猎人日记》
4.下列不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四种方法是( )
A.精读
B.快速阅读
C.选读
D.全读
5.下面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做学问的三种用途的是( )
A.为了言谈和议论
B.旅游
C.体育锻炼
D.增长才识
二、填空题
1.《论学问》的作者是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__________。
2.培根在本文中论述了两大问题: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培根在本文中说:“史鉴使人__________;诗歌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__;伦理之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与修辞使人__________。”
4.培根在本文中说:“__________使人充实,__________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5.培根在本文中说:“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__________学问。”
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
1.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
2.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熏。
四、简答题
1.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
3.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4.本文选词用语有何特点?这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五、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1)请分析“尝”、“吞下”、“咀嚼”、“消化”几个动词的实际含义。
(2)请说明这段话的修辞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段文字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2.C3.A4.B5.D
二、1.培根
2.治学的目的;治学的方法
3.明智;巧慧;精细;深沉;庄重;善辩
4.阅读;会谈
5.运用
三、1.可供人借鉴的历史书籍
2.指自然科学常识
四、1.本文论述了学问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方法。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治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在治学方法上,主张对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读法,读书应该与会谈交流、写作、笔记结合起来。
2.这句话是培根在谈论为学的目的时提出来的,它体现出了培根对学问与经验二者关系的理解。首先,他认为作为理性形态的学问对于仅仅是个体生活实践的经验有某种修剪作用,因为个人所积累的经验,个人的天性都是个别的具体的,虽有实感性,但偏于狭窄,缺少普遍性。其次,培根又强调经验对于学问的重要作用:学问“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作者主张既不要藐视学问,也不要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学问应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受其检视。
3.文章一是论述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二是论述了治学的目的方法,即“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精读的不同读法,还要与会谈、写作、笔记相结合。
4.一是文章选词用语冼练精当,如“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等语句,堪称警句格言,做到一语中的;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及排比句式,使文章说理生动,富有气势。
5.排比旬有:“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等这些都是排比句。而“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等是比喻。
五、1.(1)“尝”是指选读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读,但不必细心地读;“咀嚼消化”则不但要全读、勤读,而且要精读、细读。
(2)这段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读书比拟成吃东西,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2.(1)治学的方法应当把阅读与会谈、笔记相结合。
(2)这篇文章的语言洗练精当,多警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