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发表在( )
A.《彷徨》
B.《呐喊》
C.《野草》
D.《朝花夕拾》
2.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入是( )
A.沈从文
B.茅盾
C.鲁迅
D.巴金
3.《风波》所描写的事件背景是( )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19年五四运动
C.1917年张勋复辟
二、填空题
1.短篇小说《风波》最早发表在_________,后又被收录在_________。
2.鲁迅,原名_________,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_________。
3.小说《风波》情节的中心线索是_________。作品中矛盾冲突也是由_________引起的。
4.《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_________。
5.八一嫂是小说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
6.小说《风波》中“皇帝坐了龙庭了”指的是__________事件。
7.《风波》中所刻画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没有辫子,该当何罪?
2.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糊涂话么?
3.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4.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
5.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6.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米饭,搡在七斤的面前……7.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四、简答题
1.本篇小说描写了一场怎样的风波?
2.这场风波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4.小说中作者刻划赵七爷的主要细节有哪些?
5.小说中赵七爷的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说明了什么?
6.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说明了什么?
7.小说结尾是如何深化主题的?
8.七斤是个怎样的人物?
9.赵七爷是个怎样的人物?
五、分析题
1.分析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七斤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篇小说刻划人物的手法。
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1)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江南农村怎样的生活气氛?
(3)从全篇文章来看,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革命以后,他(赵七爷)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了,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
(1)这里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赵七爷这一形象的?
(2)这段文字表明赵七爷是怎样一个人?
(3)赵七爷这个形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6.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1)七斤为什么忧愁?
(2)通过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七斤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七斤形象的?7.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
“成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
(1)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七斤夫妇怎样的思想状态?
(3)赵七爷把辫子“又盘在顶上”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这个结尾说明了什么?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这属于什么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3)“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小说中有何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