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初级会计职称 > 初级会计实务 > 初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

存货发出计价的解题方法 2020初级会计计算公式解读

作者:233网校 2020-02-27 11:00:00

对初级会计实务中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说,有两个较难的知识点: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要善于总结计算逻辑,而不是死记公式。

一、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

方法 优缺点 应用
个别计价法①成本计算准确。
②工作量较大。
不能替代使用的、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
先进先出法①可以随时结转,但较繁琐。
②如果业务较多、且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③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①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②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存货单位成本=总的成本(月初+本月购进)除以总的数量(月初+本月购进)
移动加权平均法①能够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成本比较客观。
②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太适用。
①存货单位成本=(原有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②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的存货单位成本

二、个别计价法

特点: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

计算:逐一、分别核算其实际成本。

三、先进先出法

计算:按照进货的顺序发货、计价。

举例:

1月1日购进100元/克的原材料1000克;

1月2日购进150元/克的原材料1000克;

1月3日购进100元/克的原材料1000克;

1月4日需要领用1500克原材料,先领用11月1日购进的100元/克的原材料1000克,再领用11月2日购进150元/克的原材料500克。

四、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计算:

①存货单位成本=(月初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总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总数量)

②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月初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月初+本期购入-本期发出)

【总结】

(1)公式①存货单位成本=总的成本÷总的数量

(2)②和③的公式=量×单价

【实战演练】

(2018年单选题)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核算发出材料成本。2017年6月1日结存乙材料200件、单位成本35元,6月10日购入乙材料400件、 单位成本40元,6月20日购入乙材料400件、单位成本45元。当月发出乙材料600件。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6月份发出乙材料的成本为(  )元。

A、24600   

B、25000   

C、26000   

D、23000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该企业6月份发出乙材料的成本=(200×35+400×40+400×45)÷(200+400+400)×600=24600(元)。

五、移动加权平均法

计算:

①存货单位成本=(原有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总结】存货单位成本=总的成本÷总的数量

②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的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月初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注意】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对比学习。区别就在于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月末一次性算一次,而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每购入一次存货就重新计算一次存货。

为帮助考生高质备考2020年初级会计考试,233网校学霸君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备考大礼包,包括思维导图、核心考点提纲、直播讲义、历年真题、会计分录、经济法条等丰富的学习资料,快来领取吧!

戳这里获取>>初级会计备考资料

初级会计备考资料

随着初级会计报考人数越来越多,每年的报名人数都是创历史新高,伴着报名人数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考试难度的变化,233网校会计君再次提醒大家,早备考早拿证,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也建议大家下载233网校APP,领取免费题库,争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充分学习。

扫码下载233网校APP领初级会计免费题库

初级会计考试题库APP

重难点2020年初级会计章节题 | 初级会计近5年真题汇总

重难点初级会计分录大全及经济法基础口诀汇总

不懂制定学习计划?无法提炼教材考点?不妨跟着老师学习,233网校为大家准备初级会计取证班 | 套餐班,两种不同套餐任你选择,欢迎免费试听~>>

答疑解惑:添加233网校学霸君微信个人号【ks233wx6】,或关注微信公众号【kjzc233】搜索微信公众号“233网校会计职称考试”,关注即可一对一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