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的产生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职能 | 含义 | 特点 |
价值尺度 |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
流通手段 |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此时货币只是象征性的存在,如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就可以代替了真实货币)。 作用:商品流通打破了物物交换所受到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弊端:商品流通也会产生买卖脱节,产生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 |
贮藏手段 |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 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
支付手段 |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 作用: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弊端: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
世界货币 |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世界货币的职能:①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②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
含义 |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
基本内容 | 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 |
公式 |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货币支付手段产生后: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①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②内容: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则是通货紧缩) |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xh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