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初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人力资源笔记

2011年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复习资料:态度与行为

来源:环球网校 2011-04-14 10:57:00
导读:导读:考试大小编搜集、整理2011年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态度与行为复习资料供考生参考。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一) 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

  1.阿尔波特:

  (1)态度含义:是一种心理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2)特征:受行为主义影响,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克里赫

  (1)态度含义: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合。

  (2)特征: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的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

  3.弗里德曼

  (1)态度含义: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特征: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

  (二)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X2 (2007年单选)

  1.认知成分

  (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2)地位: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

  (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2)地位: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1)含义: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2)作用:它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二、态度的形成

  关于态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理论:

  1.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2.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

  3.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并非一对一,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二)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识:

  (1)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2)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增强态度的途径有2点:

  (1)对态度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

  (2)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

  5.态度的可接近性:

  (1)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2)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

相关阅读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经济师书店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