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已经通过全科CPA考试的网友都写下了自己考试的故事,我也有些心动,滥竽充数一篇,就当作对这些年的一点纪念吧。
1991年,我高中毕业。那年考,我最拿手的数学考得最差,结果只进入了一所本地的专科大学,本来填的志愿是计算机,因为又填写了“服从分配”,结果变成了纺织工程。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最大的失败就是考的失败,直到现在,我仍对此耿耿于怀。心理素质差应该是我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我对纺织工程不感兴趣,所以混在大学就是为了混张文凭。
1993年二月,父亲突然过世。父亲的去世给了我极大的打击,我渴望尽早毕业找份工作,以此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1994年六月,我大专毕业了,通过一个亲戚的介绍,当年8月29日我进入了一个小的客车厂,主要工作就是装配客车空调,这与我学的纺织工程根本不相关。
1995年我参加了会计自考,报了两门:高数和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只参加了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得了60分。我的一个同事也是朋友与我同时参加自考,报的专业是计算机及应用,因为他坚持不懈,终于在2000年获得了毕业证书。因为工作忙,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没有一股坚持下去的干劲,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之后就放弃了。现在想来,如果当时上了辅导课,也许能坚持下来,拿到本科毕业证,日后考CPA也不会那么艰辛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除了工作,就是打牌,我的青春就样浑浑噩噩地慢慢消耗。
1997年,我的一个好朋友第一次参加CPA考试,就通过了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他劝我也参加这个考试,并给我描绘了全科通过之后的诱人前景,我动心了。(后来这位朋友忙于考研,没有时间考了,很遗憾,这两门作废了。现在,他在美国读MBA.)
1998年,我一次报了五科CPA的考试,像我这样可以说对会计毫无基础(虽然考过对外经济管理概论,但是对于CPA考试毫无用处)的人来说,想要一次通过五门无异于天方夜谭,结果我只看了一点点会计书,五科全都没去参考。
1999年,在我的那位参加计算机自考的同事的鼓励下,我也参加了计算机及应用的自考。我当时认为,大专学历太低,好歹也要拿个本科才像话,其次,考这个专业不需要考英语,而我的英语太差。我的目标是在我30岁(2002年)前获得本科文凭。四月,我参加了自考的数据结构和哲学考试,数据结构79分,哲学74分。九月,参加了注会的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这回会计书仍没看完,但是我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看完了财务成本管理。那时,真是有激情,每天不到五点就起床,结果出来了,会计49分,财务成本管理本以为可以得70几分,结果只有62分。从此我认为,考试后如果感觉可以得70几分,那么及格的希望就非常大,如果感觉只有60几分,那么就危险了。我记得那年我抓住考财务成本管理前的一点短短的时间,做了一道模拟试题,结果题目真有个类似的。当年试题中的单选题后五个是计算题,两分一个,我刚开始不知如何下手,一直到其他题目差不多都做完了才回过头静下心来作,应该全对了,有个题目我不知怎么作,就把一个看着顺眼的备选答案“10%”代入试题里倒推,结果竟然就是它。终于考过了第一门,使我信心大增。十月,我又参加了自考的编译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考试,结果只有编译原理及格62分,数据库56分,操作系统52分。这年我总共过了四科。
2000年,我发现虽说是自考,可真要全凭自学太难了,于是我参加了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概率统计的培训课,上课及听串讲的效果确实好,当年四月的考试,操作系统74分,计算机系统结构87分,概率统计92分。因为在99年通过了一门财务成本管理,我盲目乐观,余下的四门CPA考试全部报名,后来发现,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自考上了课一下过了三门,因此四门注会考试我也全上了课及串讲。因为厂里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夏天里也没什么空调装,经常一个星期只去厂里一,两天。所以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因为上了课,感觉好像只要认真听课,就会通过一样,反而没有上一年刻苦,而实际上比上一年还多报了两门,为了全部四门一次通过(当时是多么天真),我在最后的20天里猛攻我最薄弱的审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成绩出来后,审计最低47分,会计51分,税法54分,经济法59分。本来我认为经济法可以得70几分,却没想到竟然是最可恨的59分!当年不能查分,我只好认命。直到现在我还认为,如果选择放弃审计,经济法和税法很可能及格。十月份的自考,我报了局域网和数据库,仅参加了数据库考试,没上课,借了别人的串讲笔记,得了77分。在得知自己四门CPA考试全军覆没后十来天,厂里要一批人下岗,我主动提出算我一个,其实我知道下岗是迟早的事(果然,在2001年上半年工厂停产了)一门不过的事实使我铁下心不工作安安心心再考一年。每个月我只能拿到93块钱,后来交养老保险,很快变成了77元,再后来成了65元直到现在。这一年我总共又过了4门。
2001年,我没有了工作,家庭的开销每月仅靠母亲的不到300元退休工资及我的几十元下岗费。为了尽快通过自考,我仍然参加了数值分析,微机及应用的培训课。四月通过了这两门,都是67分。(概率统计,数值分析,局域网三门可以任选两门)现在,自考毕业只差毕业设计了。为了九月的CPA考试,我换了一个学校的培训课,老师全都是北注协的。这回我仍然妄想(当时不认为是妄想)一次通过,尤其注意审计,杨闻萍老师也教得很好。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杨老师说过的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刻着“注册会计师”,而另一面就刻着“独立”。全部四门课及串讲我都上了,考前我踌躇满志,心想我经过近一年的脱产学习,一门心思指望着一次通过四门,然后进入一家事务所工作,待遇多少无所谓,重要的是摆脱目前的窘境,从此走上注会生涯。也许有过多的压力,也许休息不好,也许题目太难,其实谁都知道,根本问题还是学得不扎实。最后,我仅通过了一门——审计,而且还是60分,会计47,经济法53,税法48,四门的总分比2000还低,也就是说:有超过90%的概率,本来我的审计成绩是不及格的(56~59),我对自己有些怀疑了,在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明显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与无情,不禁打了一个哆嗦,简直是欲哭无泪。
不管怎样,总算过了审计——从一开始考就听别人说最难的一门。我要衷心感谢给我判卷的老师,让我及格的老师,如果这一年一门没过,我可能已经放弃了。现在我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个是凭着通过的财务和审计找一家事务所工作,我清楚地知道,一个毫无会计经验且只过两门的人,是没有哪家事务所要的,幸亏在知道成绩时我勉强完成了自考的毕业设计,并侥幸通过论文答辩,那么就只好寄希望于通过计算机及应用的自考文凭,找到一份好点的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可是我实在对此不感兴趣;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再脱产学习一年,争取在2002年至少过两门(这时,我不再有2002年一次必过三门的信心),那样,至少通过了四门,进入事务所的可能性就大增。问题是,母亲会不会反对,这接下来的一年怎么过?我倾向于后者。在取得母亲的勉强同意下,我决定要么就到事务所,边学边考;要么就不找工作安安心心准备考试。2001年,加上自考的毕业设计,我又通过了四门。连续三年,我每年都过了四门,冥冥之中,似有天意。那么,明年除了注会的三门,另一门在哪呢?
2002年来了,元月,我拿到了计算机及应用的自考本科文凭,应聘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如我所料,没要我。我决定报考会计自考本科的基础会计学,一是图个吉利,与注会的三门一起凑成四门,二是会计考了三次还不过,是不是基础不牢,我老老实实上了基础会计学的课,四月的考试我得了97分。七月,我拿到了自考的工学学士学位。注会的课是要上的,注会的串讲是要听的,当然,钱也是要交的,我只有动用家里的仅有的几千块积蓄。不管要多少钱,只要与注会有关的、该出的,我连眉头皱都不皱一下。在考试前的几个月,我默默地、坚忍地每天学习十几个钟头,我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亲戚、朋友都在盯着你,有人在希望你考好,也有人漠不关心,还有人觉得你不会考得好,也许还有人巴不得你考得不好。上午先考的税法,感觉还可以,客观题做得不错,计算题、综合题有的全对,错的地方都是后几问,影响不大。下午考会计的时候,考到四点多时,头确实有些晕,第一个计算题就觉得不对,第一个综合题是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太复杂了,先放过去,幸亏第二个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合并会计报表的,简单些,第二个做得差不多了,再回头胡乱填一下第一个的几张表,考完了感觉不是很好。最后一天上午考经济法,这是我考CPA几年来唯一一门全部做完了的,在考场上,我就知道这门肯定会及格,就是打个80几分也不出我的意外,当然,我不会对别人说,2000年我夸口经济法肯定过,结果只有59.十一月,我凭着过的两门进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我的简历上写着我已过了四门(其实,这是成绩还没出来):财务、审计、经济法、税法,会计太没把握了。十二月十四日,星期六,下午,我在省注协网站上盲目地输入着自己的名字,考号,没有反应,好像在视野上看到有人提醒考号前要输入02,我随便试了一下,也不报指望,心理也没有一丝紧张的感觉,“芝麻开门”,竟然出现了我的成绩!!!会计69,税法71,经济法80.我猛拍了一下桌子,报以一声长啸,噩梦结束了。
今天,2002年的最后一天;现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小时,我记下了这些年考试的心路历程。我觉得:坚忍,是我通过CPA考试的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