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每个人都有这些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大致分为两大类:前 3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2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主要
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求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只有在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
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动机和行为的基本需求。该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包括5大层次,具体如下:层次内涵生理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 身体方面的需要安全针对 身体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归属与爱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的需要自
偏见: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
克服偏见的方法:• 对抗刻板印象:通过有意识地抛弃或转移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象的个人特性上。• 平等接触:增加个体之间的平等沟通有利于人们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原有的
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指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其中,被说服者的因素主要包括• 被说服者的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所说服;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 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其中,说服信息的因素主要包括:• 差距因素: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 恐惧因素: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不等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态度的特殊性越高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时间因素: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
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过渡。举例: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举例:你为了健康在戒烟,当你的好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抽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一)说服者的因素• 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说服者是否可靠。(二)说服信息的因素• 差距因素: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
态度形成的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认知一致性理论,亦称“认知相符理论”,强调
态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奥尔波特: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克里赫: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 认知: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 情感: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态度形成的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
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逐渐形成的。这种学习可以是直接的,如个体通过亲身体验来形成对某事物的态度;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接受他人的信息来形成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不断
态度形成的诱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个体如何形成对特定对象或行为态度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个体在权衡各种可能的趋向(积极结果)和退避(消极结果)后做出最佳选择的过程。以下是对态度形成的诱因理论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也称情绪的外周理论。该理论主张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引起的,而不是由认知过程直接引发的。具体如下:情绪的产生:詹姆斯和兰格都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具体来说,当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是由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在1927年提出的,后来得到了其弟子菲利普·巴德的支持和扩充。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不能用生理变化的知觉来解释,而是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S.拉扎勒斯(Lazarus)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在情绪活动中不
情绪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身体的反应,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过程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积极和消极情绪、增力和减力情绪、肯定和否定情绪。情绪的两极性划分:• 根据快感度:愉快和不愉快• 根据紧张度:轻松和紧张• 根据激动度:平静和
情绪的两极性是根据情绪的某些固有特征来划分的,这些特征主要包括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具体如下:动力性:增力: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肯定情绪是积极的,可以提
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常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即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反映一个人情绪状态的。仅仅依靠表情来判断人的情绪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个人
人类的表情主要分为以下三种: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例如,微笑时嘴角上扬、眉头舒展传递出愉悦与友善;皱眉、紧抿嘴唇则可能表示不满或忧虑。面部是最有效的表
情绪状态:按照情绪发生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心境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在特定时间内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达尔文认为人的7种基本的情绪: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达尔文的7种基本情绪理论源自其1872年的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他认为,情绪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这7种基本情绪包括:快乐:表现为微笑、嘴角上扬等。悲伤:表现为嘴角下垂、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达尔文认为人的7种基本的情绪: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从引起原因上讲,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在特定的时候,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因为受情感的社会内容的影响而改变了它的原始形式。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也被称为智力结构论(structure-of-intellect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J.P. Guilford)于1959年提出的。吉尔福特
加德纳的智力结构理论,即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智力观念,认为智力并非单一的、可量化的能力,而是由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加德纳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或在特定职位上获得优异表现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结构。(一)麦克里兰的胜任特征成就动机: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服务意识:满
麦克里兰的胜任特征主要内容如下:成就动机: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服务意识:满足他人的需要管理才能:为他人创造条件使其有成长的机会认知能力: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个人效能:对自我的控
威尔逊的胜任特征主要内容如下:具有预测变化的能力:领导者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坚韧不拔,富有耐心。可以寻求支持:领导者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驱力水平较高:
“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征持续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适应环境的行为被保留下来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大七”人格维度及其含义因素含义外向性活跃、合群、乐观人际关系利他、诚信
智力的概念: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不同智力维度的要求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4类。斯皮尔曼:分为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G因素和某种S因素共同作用。瑟斯顿:确定了 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即词的理
斯皮尔曼的智力结构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提出,核心观点是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g因素(一般因素):定义:g因素代表个体在所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的普遍智力能力。作用
瑟斯顿的智力结构理论,也称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是一种关于智力构成的心理学理论。瑟斯顿的智力结构理论确定了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即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言语理解:指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艾森克用传统实验心理学方法研究人格,把对人格的研究从对特质的分析转向对人格维度的分析。内外倾人格基本维度外倾:不易受外界影响,爱交际、喜欢刺激冒险、做事粗心、爱发脾气。
“大五”人格理论是由科斯特和麦克雷等人提出。“大五”人格模型因素双极定义神经质性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 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外向性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
“大五”人格理论:由科斯特和麦克雷等人提出。“大五”人格模型因素双极定义神经质性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 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外向性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渗透于人格以至于影响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操和优势倾向,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特质。• 核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具体如下:表1-1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特质人格特质具体特性乐群性热情与合群(高分代表温情、合群,低分代表孤独、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等7大理论,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于非意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就是这些
人本主义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由罗杰斯,马斯洛,霍尼提出。主要观点如下•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和能力,最
人格: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人格既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