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的概念
从管理学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企业组织是一种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功能实体的职能活动,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职能,是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组织现代化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所谓管理体制中的“体”,是企业组织的有形部分;管理体制中的“制”,是企业组织的无形部分。
二、组织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1、按照企业计划任务和目标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包括各个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的建立;
2、按照业务性质进行分工,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
3、按照所负的责任给予各部门、各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力;
4、明确上下级之间、个人之间的领导和协作关系,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来源:www.examda.com
5、配备和使用适合工作要求的人员。
三、组织设计的要求及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组织设计以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为主要依据。企业组织设计应因事设职,因职设人。设计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2、分工、协作原则。应兼顾专业分工及协作配合。在组织形式上,应将分工和协作结合起来,分工与协作是使组织协调和具有激励性的保证。
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4、统一指挥的原则。
5、权责相等的原则。权责相等是发挥组织成员能力的必要条件。
6、精干的原则。这才能使组织成员有充分施展才能的余地,才能使组织具有高效率和灵活性。
7、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或收管理跨度)是指一名上级领导直接领导下级的人数。
☆人员计划的制定
工作岗位的信息采集
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
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主要是通过岗位分析(即工作分析)实现的。
岗位分析的第一件事是收集和研究该组织的全部资料,收集每个岗位与前后岗位有关的资料。根据组织机构图和工作艺流程图。
工作分析的目的是对员工做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做及工作条件、工作要求等作一个简要的描述。
工作分析公式:6W1H
Who:用谁。工作对人的要求,从事该项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What:做什么。从事的工作活动是什么,生产什么产品或结果,工作结果达到什么标准。
Why:为什么。工作的目的以及工作在整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工作目的与组织中其他工作的联系。
When:时间。从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在特定时间完成,什么工作是每天必须做的。
Where:在什么地方做,工作环境怎么样。
Forwhom:为谁做的,指明工作关系、上级是谁,向谁提供工作结果,可以指挥谁。
How:如何做。工作的一般程序、使用的工具,设备是什么,文件是什么,工作环节是什么。
岗位信息收集的方法
分析者通常选用以下三种主要方法中的一种或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
1、调查表。
优点: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填写调查表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调查表的结构要预先设计好以便于对结果进行处理。
缺点:填表的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调查表的信息不完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准确地描述他们的工作任务。
2、座谈。座谈法的主要困难是难以找到能获得工作者信赖的高级分析员。
3、现场考察法。重复性强的工作岗位最适宜用直接考察工作者实际工作情况的方法。
岗位分析的目的
一、岗位设计的要求
工作设计问题是组织向他的成员分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方式问题,或根据组织需要兼顾个人需要规定某岗位责任、任务、权力与其他岗位关系的过程。
岗位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保证事(岗位)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岗位设计的要求:一是能满足企业总目标实现,二是发挥员工潜力,三是现实可能性。
二、岗位设计以及再设计的内容
为了使设计能满足企业的上述各种需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以及改进(再设计):
1、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可以从以下两种具体的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1)工作扩大化。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
所谓横向扩大工作指的是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单位合并,由一个负责一道工序改为由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
所谓纵向扩大工作是指将经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一部分普通员工承担。
工作扩大意味着员工服务“职能区域”的扩大,它也有两种形式,即横向式和纵向式。
(2)工作多样化。消除员工从事单调乏味工作而产生的枯燥厌倦情绪。
2、工作满负荷。
3、工作环境的优化。
岗位设置与计划的制定
岗位设置的原则
一般来说,某一组织的岗位设置是由该组织的总任务来决定的。“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岗位设置还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设置的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的原则,即是否能以尽可能少的岗位设置来承担尽可能多的工作任务?
2、所在岗位是否实现了有效配合?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
3、每一个岗位是否在纺织品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它与上下左右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4、组织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原则?
企业人员计划的制定
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指在有关计划期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和总预算的安排。
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则包括人员补充计划、分配计划、提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工资计划、保险福利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计划等等。
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其核心部分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三项工作。
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是:
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各种信息。
2、根据企业或部门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力资源规划期限。
3、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
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5、人力资源规划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报考的开放系统。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是:(1)搜集有关信息、资料;(2)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3)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4)确定人员净需求;(5)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具体规划;(6)审核与评估规划。
二、企业人员计划的制定
计划的关键就是正确确定计划期内员工的补充需要量,其平衡公式,补充需求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企业各部门之实际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增加的人员;二是原有的员工中,因年老退休、退职、离休辞职等原因发生了“自然减员”而需要补充的那一部分人员。
【相关知识】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岗位上获得需要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体的长期利益得到满足。
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同,有效的激励员工,保持智力资本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实施计划的统一。
战略规划是从企业竞争战略的总体布局出发,确立方针、政策和策略,寻求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人力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相对少的投入取得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从内容上看可以区分为: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层)、组织人事规划、制度建设规划和员工开发规划四类规划。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编写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构成
人力资源管理是费用预算是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全部管理活动预期的费用支出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含三大基本项目:1、工资项目;2、涉及职工权益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的资金项目;3、其他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核算
建立成本核算账目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由人力资源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两大部分。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来规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办法,包括核算单位、核算形式和计算方法等。在核算上述所列项目时应注意:
1、人员招募与人员选拔的成本应按实际录用人数分摊。
2、在某些直接成本项目中也包括间接成本。
3、某些成本项目部分交叉。
制定成本企业的人力管理是标准成本
审核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成本支出
【相关知识】
一、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与重置成本
人力资源原始成本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则是指企业为置换目前正在使用中的人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算和记账的支出、损失、补偿和赔偿。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记入财务账目的,通常以时间、数据或质量等形式表现的成本。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控制成本与不可控制成本
可控制成本是指通过周密的人才资源管理计划和行为,可以调节和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费用支出。不可控制成本是指由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很难或无法选择、把握和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活动支出。
4、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是指为获得、开发和重置人力资源所实际支出的全部成本。成本则是指企业根据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有关外部环境因素的估价而确定的对某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项目的投入标准。
相关推荐:
点击进入: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师网校课堂
希望与其他考生进行交流?点击进入人力资源考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