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
第一单元 劳动定额水平
一、劳动定额管理的内容
劳动定额是一项生产技术性和经济性很强的工作,它包括定额的制定、贯彻执行、统计分析和修订四个重要环节。
(一)劳动定额的制定
影响劳动定额制定,既有劳动者方面的因素,也有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方面的因素。
(二)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
评价和衡量企业劳动是定额的贯彻实施情况有以下标准:
1. 劳动定额面的大小,即数量方面;
2. 企业各职能部门是否按定额组织生产经营管理;
3. 企业或车间是否有按定额对员工进行考核;
4. 企业推行新定额是否有采取有效措施。
二、现代劳动定额的发展趋势
(一)巴克制给我们的启示
工作效率=工人作业效率 X 开工率
工人作业效率=定额工时/工人实耗工时
开工率=工人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
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各级管理责任造成浪费的工时
公式中,工人效率指标反映了工人努力程度,开工率反映了管理人员努力程度。
(二)劳动定额的发展趋势
1.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2.由传统的单一管理逐步转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
3.由过去的劳动定额与定员分散管理逐步转向劳动定额定员一体化管理。
三、劳动定额水平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定额水平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行业或企业规定的劳动定额,在数值上所表现的高低松紧程度
劳动定额水平,按定额的综合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工序定额水平;
2. 工种定额水平;
3. 零件或产品定额水平。
按照劳动定额所考查的范围,劳动定额水平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车间定额水平;
2. 企业定额水平;
3. 行业或部门定额水平。
此外,按照定额的种类,劳动定额水平又可表现为现行定额水平、计划定额水平和定额标准水平。
四、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
五,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定额水平具有相对性。保证定额水平既先进又合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应当是确定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使在正常条件下,多数员工能够达到的状态”,所谓正常条件是指在定额执行期内,正常的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正常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
[能力要求]
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
一、用实耗工时来衡量
优点:资料获取方便,可进行综合分析。
缺点:实耗工时统计的准确性、可靠性较难保证。
二、用实测工时来衡量
优点:比较直接和可靠。也容易了解生产的真实潜力。
缺点:工作量大。
三、用标准工时来衡量
标准工时是指依据时间定额标准制定的工时。
优点:衡量标准客观,比较真实,能反映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定额水平的高低和先进程度。
缺点:工作量大。
四、通过现行定额之间的比较来衡量
优点:使用比较简便,有利于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开展竞赛和评比。
缺点:适用面比较窄。
五、用标准差来衡量
定额水平要具有先进合理性、平衡和统一性。
[注意事项]
企业规定的劳动不但要体现科学性和先进合理性,还应当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员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保持适当的工时强度:(利用时间)
二、员工的脑力和体力支出,应达到或接近国家或部门的卫生标准;(利用人力)
三、大多数员工逐步适应,最后达到或超过劳动定额的过程。 (大多数达到)
相关推荐:
2019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核心考点解读,锁定80%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