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劳动法的相关年限:
(1949.10-1957)年初步建立时期(1958-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DXP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1981年的相关文件《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
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对公民的劳动权、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社会报险都规定基本原则。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是国家加快劳动制度改革的标志
1987年的相关规定《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
199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3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993年劳动部立法文件《劳动监察规定》诞生
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自1995年1月1日执行
1994年10月8日至12月26日又出台17个配套规章为劳动法的发展标志。
1998年成立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
★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核心:调整劳动关系重点:确定劳动标准
★劳动保障部成立后立法的特点:
1、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台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 来源:考试大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日益健全。
3、用以规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执法行为的有关条例和规定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建设中得到重视。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 宪法对劳动者保护的权利有:劳动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
★ 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
2、平等保护
3、全面保护
4、基本保护
★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 来源:考试大
2、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
劳动法律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首先,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其次,两者的内容和效力不同。
★ 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有: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力)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第六节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 标准劳动规则的内容包括:
1、录用、调动和辞退
2、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
3、工作时间4、处分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为:
1、职工参与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
2、报送审查和备案;来源:考试大
3、正式公布。
★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效力具体表现为:
1、它必须在本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劳动行为和用工行为都必须受劳动规则的约束,全体职工、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以内部劳动规则为依据。
2、职工与单位因执行内部劳动规则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处理。
3、内部劳动规则可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