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试题>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2015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专业技能章节习题及答案(17)

来源:233网校 2015年10月2日
导读: 人力资源极速备考:最后冲刺90%必考点,提分15-30分,考前绝密押题+教材考点预测,立即查看>>

    2015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专业技能章节习题及答案(17)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

  一、专业技能题及参考答案

  36.简述人力资源员工个体素质的构成。P195~198

  答:(1)年龄。员工劳动效率的高低与他们的年龄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这是因为人的智力和体力状况受到年龄的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力和智力也有一个增长、稳定和衰减的过程。一般来说,30岁左右的员工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工作效率最高。企业各类员工过于老化或低龄化都会对生产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企业应根据岗位、工种的特点,合理规定员工年龄的适合范围。

  (2)性别。员工的性别不同,其生理特点和劳动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妇女的体力较男子弱。以成年人来比较,衡量身体发育的三大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女性都低于男性。

  1)女员工的体力作业能力较低,不适宜从事重体力劳动,例如,搬运、大型铸件的翻砂、司炉等。

  2)女员工对劳动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宜从事劳动环境恶劣的工作,例如,井下开采,野外作业,高温、低寒等工作。

  3)由于做同等劳动强度工作时,女子较男子呼吸频率快,所以在有毒的工作环境中,她们吸进的毒物也较多。这决定了女职工,特别是在孕期,不宜从事有毒环境的工作。

  4)女员工不宜从事过度紧张而劳累的机械流水作业。

  (3)体质。人员体质是指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员工体质的强弱,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应从具体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出发,根据各类工作岗位的特点,对上岗员工的体质提出具体要求。衡量体质的主要指标有:

  1)体格。如身高、体重、胸围、臂长等,它反映了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状况。

  2)体力。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如握力、拉力、耐力等。

  3)感觉力和知觉力。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4)性格。性格是人们对外界的人和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一个人较稳定对现实存在事物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是在一个人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条件环境不同,他所形成的性格也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性格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现实的态度,即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个性倾向。

  2)性格的意志特征,即人在对自己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的个人特点。

  3)性格的情绪特征。它包括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过程方面的个体差异。

  早期的心理学家对人的气质进行过深入研究,通常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1)急躁型。这种类型的人外倾性明显,情感强烈易发火,对事物敏感行动敏捷。

  2)活泼型。这种类型的人多愁善感,具有外倾性,对事物较敏感,反应迅速但不过分强烈,感情有较大的适应性。

  3)稳重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性明显,兴奋速度慢但较持久,有较好的抑制力。行动比较稳重,毅力较强。

  4)胶滞型。这种类型的人内倾性严重,抑制力过大,反应速度慢,行动迟缓,稳定性高。

  (5)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智力是指人的脑力劳动能力。具体地说,它是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和经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认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

  (6)品德。亦即道德品质。从企业员工的角度看,主要是指员工的职业道德。即员工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固的特征。

  37.简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化的表现形式。P1 99~200

  答:(1)年龄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中具有不同年龄员工的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年龄结构合理化是力求建立一个老年、中年和青年比例合理的人力资源综合体,并使之处于不断发展的报考平衡之中。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利于发挥处于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上员工的各自优势,取得较佳的合成效应。

  (2)性别结构合理化。性别结构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中男女员工的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性别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充分地发挥不同性别的员工在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方面的优势,使不同性别的员工适才适所、各尽所能。

  (3)知识结构合理化。知识结构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中具有不同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如一般初级、中级、高级、尖端知识)的员工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知识结构合理化是要保证企业人力资源中具有不同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员工,按照合理比例进行组合,形成一个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文化知识有机体。知识结构合理化的一般标志是:企业中具有不同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员工,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呈上尖下宽的宝塔形分布。

  (4)专业结构合理化。专业结构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中具有不同类别专业技能的员工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

  (5)生理心理素质结构的合理化。生理心理素质结构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中不同体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品德的员工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

  38.简述企业为实现各类员工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的目标,应处理好哪几种人员比例关系。P201~203

  答:(1)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企业中的生产人员是物质产品的直接创造者,是企业人力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时期生产人员的内涵可能发生某种变化,但在企业中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人员,也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切实的保证,使一线生产经营人员与非生产人员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2)生产人员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

  1)合理安排基本工与辅助工的比例关系。基本工和辅助工都是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员。他们之间的比例,要根据生产条件和各自的工作量来安排,既要防止基本工负担过多的辅助工作,又要防止安排过多的员工从事辅助性工作。企业应保证在完成各项辅助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使用辅助工。

  2)合理安排各工种、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基本工人和辅助工人内部,由于劳动分工不同,分为很多不同的工种或岗位,他们既各有专职又互相协作。为了使生产过程协调进行,就要合理地调配好各工种或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适应多工种多岗位联合作业的需要。防止出现互相推托,工种岗位之间忙闲不均或待工的现象。

  3)合理安排不同专业技能水平员工的比例关系。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初、中、高级专业技能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初、中级技能人员明显过剩,而高级技工极为短缺,从而成为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企业男女两性员工的比例关系。根据我国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如果企业男女员工的比例失调,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4)技术与管理人员及其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技术、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经营管理诸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在正确处理好生产人员比例关系的同时,还应当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技术与管理人员在企业全员中的比例关系。

  2)技术人员内部各专业人员的比例关系。如科研、设计、工艺、情报、检测等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

  3)管理人员内部的比例关系。如初、中、高级管理人员,从事计划、经营、生产、技术、信息、人事、劳动、财会、审计、统计、物流等各类管理人员的比例关系。

  (5)其他的比例关系。

  1)企业中青年、老年员工的比例关系。企业中员工的年龄结构具体表现为中青年员工与老年员工的比例关系。老年员工是指那些实际年龄已经接近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员工。

  2)从事后勤保障的服务人员(如卫生、门卫、消防、绿化、餐饮等人员)与企业全员的比例关系。

  39.简述人力资源个体与整体优化配置的方法。P203~206

  答:(1)劳动定额配置法。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劳动定额是以劳动量可以直接计量的生产人员为对象,采用工时定额、产量定额、看管定额、服务定额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生产人员的劳动活动进行全面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评价、协调、控制的过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等项统计指标,不但是实现企业一线员工个体与整体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也是衡量和评价其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2)企业定员配置法。企业定员亦称人员编制、劳动定员。它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劳动定员是以企业劳动组织中常年性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工作岗位人员为对象,即凡是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类人员都应包括在定员管理的范围之内。具体包括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员工,也包括各类初、中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乃至高层领导者。企业定员配置法包括五种具体的方法。

  1)按劳动效率定员法。就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2)按设备定员法。即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员工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3)按岗位定员法。即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

  4)按比例定员法。即按照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种人的定员人数。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法。

  (3)岗位分析配置法。工作岗位分析方法作为工作岗位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工作岗位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具体的步骤。

  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做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

  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

  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章节习题:2015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专业技能章节习题及答案汇总

模拟试题:201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模拟试卷汇总

交流平台:人力资源考试qq群--292566001 微信个人号:px3063458751

 快速通关:201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二级/三级 VIP班同步开课 免费试听

  扫二维码下载233网校APP:

233网校二维码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