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大致有此共识:无论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必然存在的属性,而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除此共识外,从学界到业内对企业文化的形态、内容、评价、塑造方式,以及观察角度等的讨论,可以说是纷繁杂陈,虽各有千秋,却也莫衷一是。
企业是务实的,其讨论的目的是要塑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然而要塑造企业全员认可、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不违背社会伦理的企业价值观绝非易事。因为企业文化形态不仅反映着企业人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相对客观的一些因素。
为简明计,笔者试用一个函数(或称公式)对影响企业文化形态的主要因素进行概括,以期对研究及塑造企业文化的工作者提供一个方便的考虑角度。公式如下:
企业文化= f(老板、产品、产权、规模)+C
公式表明,导致一个企业与别的企业的文化有所不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老板。这里的老板只是代称,与其说是投资者,不如说是企业实际经营者。具体可以是董事长,也可以是CEO,或是不止一位的实际控制人。
老板的喜恶、个性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基因,老板的价值观起很大作用(也可能是反作用),老板的优点将会转化为企业的优势,老板的弱点常常外延为企业的劣势,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至于企业中个别杰出的人才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一些明显的影响,但那也是在老板境界的屋檐之下。因此,社会上还流行过一句略带语病但能说明问题的话:企业再好,也好不过老板。
2. 产品及其生产方式。人生产产品,产品也在“生产”人,所谓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病)即是。比如挖煤和写软件,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其文化差异要远大于相似部分。而生产方式则反映了企业的资源配置形式。比如同样是挖煤,非法小煤窑与大型煤矿其差别不可同日而语。总体上说,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为社会提供同样的产品,也可有区别,如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甚至权力“密集”型等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客观上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形态及其强度。一般地讲,企业文化强度和企业人的知识密集度(学历可以是一个粗略的量度)、员工人数成正比。
3. 产权形式。这个因素在我国最为明显。国企、外资、民企、集体、股份制,以及名实不符的、产权不清的种种经济实体(比如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等),都会有与产权形式相联系的特定的组织文化。其中,国企中的企业文化最接近官场文化。
4. 规模。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随着资源的增多、配置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企业员工的增加,其文化形态也会随之变化。一般来讲,一、二十人的小企业,其文化带有较强的家庭式温馨氛围。随着“家庭”长大,企业会将蜕变为形式各异的组织,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形态。
最后,公式中的常数C即是在地域上大家都相同的社会背景文化。比如,在广州的企业,珠三角特色是企业的一般文化背景,而在郑州的企业,中原民风则是投资者必须加以重视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