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指导”考核。在这个“考核圈”环节中要重点解决“考核时效”的问题。“指导”考核,是指管理人员在整个时间周期都要对员工从绩效计划的制定、指标体系分解设置、考核沟通和结果反馈等全过程的考察与指导。目的是通过对下属绩效完成情况的不断跟踪,及时提供建议性的反馈,或纠正不良的工作方法来提高绩效,这样可以避免到年底结束时才知道下属人员完不成所计划的绩效指标或工作目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指导”考核是提供鼓励、方向、指示来帮助下属人员完成绩效指标或设定的工作目标,对于这一环节,许多组织怕繁琐而往往不愿意认真执行,是造成目前重结果忽视过程或者形成二者冲突的关键因素。根据“考核圈”模式,有必要加强绩效“指导”或者说管理控制方面的考核,设立全程指导的机制和制度。
4.“激励”考核。在这个“考核圈”环节中要重点解决“如何有效激励”的问题。记录和跟踪是绩效考核中考察员工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励员工提高自身能力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工具。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花大量时间记录工作表现,并尽量做到图表化、例行化和信息化。一方面为各个考核环节提供依据,促进指导及反馈的科学化,避免拍脑袋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绩效表现记录本身对工作是一种有力的推动确保员工实现绩效目标,发展员工改进和提高的能力。
5.“反馈”考核。在这个“考核圈”环节中要重点解决“到底为什么考核”的问题。绩效考核并不是以得出绩效考核结果为主要目的,而应将改进员工的绩效作为最高目标。只有通过绩效反馈,才能够达到在让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的同时,将管理者的期望传递给员工的目的。组织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员工工作绩效不佳的原因,如果绩效低下的原因是组织问题,则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如果原因在于员工存在知识、技能或态度上的不足,那么可以诉诸正式或非正式的辅导以补足。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评估后的反馈处于绩效考核的中心位置,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所在。
6.“救济”考核。在这个“考核圈 ”环节中要重点解决“有没有设置员工权利补救机制”的问题。考核完毕,被考核员工可能对考核结果不满;也可能考核过程中,被考核者认为考核者对考核标准运用不当、有失偏颇。因此,组织是否设立考核救济程序,关系到从制度上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化。在处理考核申诉时,要注意尊重相关申诉人。同时,如果是考核体系方面的问题,则必须对被考核者提出的问题加以重视,并着手提出绩效考核修正方案,以此作为新一轮“考核圈”的始点。
推行“考核圈”模式:关键在于提高考核者的内生力
构建“考核圈”模式,步步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工作因素分析考核、设计考核、实施过程考核和实施后考核是及其重要的环节,它组成了绩效“考核圈”模式整体框架,然而培育考核者自身质量,提高内生力,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1.树立考核责任观。没有责任就无从谈起考核权力。无论是各部门横向上的配合、制衡和监督,或是纵向的授权和管理,考核者要本着对员工负责,洞察员工的意愿,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维护员工和组织的利益。强调积极的目标、强调绩效工作的行为过程,分析投入与产出,才能更好地为员工和组织负责和服务。
2.考核“考核者”。通过考核使考核者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作用和原则;了解各岗位的绩效考核的内容;使考核者更好地理解考评制度的构成;统一考核者的评价标准,同时还能让考核者掌握进行考核操作的方法和考核沟通技巧,识别和预防考核中的误差。因此在确定考核人之后,组织还要对其进行考核,用模拟考核的方式,从考核过程的实际操作、考核人的技能与考核人的思想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3. 提高执行力。一个成功的组织,5%在于决策,95%在于执行。加强过程考核,就是考核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的执行力。我们认为一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把绩效考核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执行意识、坚决克服不在状态的现象;二要加大执行力度、完善执行机制、改进执行方式上,不断提高执行的能力,使执行规范化、程序化;三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推进“问责”制度。
“考核圈”模式的构建为我们社会中的组织缓和目前绩效考核中结果和过程矛盾、冲突和悖论指出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并进行了相当有益的探索性实践。但是,我们要看到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和成功使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需要组织管理层更深入的认识和大量的实践。可以预见,随着我们对绩效考核体系的掌握加深,组织的管理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