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如何决定成败的
电影《侏罗纪公园》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科幻与惊险,而且还有疑问和困惑。一个依赖现代生物技术复原恐龙建造的公园,从计划到实施看起来几乎天衣无缝,结果却因为一个很小的偶然停电事件,同其他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各种错失搅和到一起,后使整个公园系统崩溃。尤其是这部电影的原作,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写的小说,这就使它具有了更深刻的寓意。
电影中的数学家马康姆,以“混沌理论”来解释这种系统崩溃的原因。他强调,真实世界是一种非线性系统,不像牛顿的物理世界那样秩序井然。某一个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会在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中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放大效果和连锁反应,起初差之毫厘而终失之千里。这种状况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纽约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北京下暴雨。”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眼下的管理学界,谈到蝴蝶效应的文章车载斗量,但是,这些文章是否掌握了蝴蝶效应的真正寓意,恐怕不一定。表面看来,那只蝴蝶不经意之间扇动的翅膀,引起了空气密度和流动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在物理学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微变化,能带来空气涡流改变,在非线性系统中终导致在万里之外形成暴风雨。蝴蝶翅膀的扇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是细节中的细节。所以,讲蝴蝶效应的,往往会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然而,引起“蝴蝶效应”的细节,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吗?
在《侏罗纪公园》里,设计人员似乎注意到了一切能考虑到的问题。在现代环境下用DNA技术复制恐龙,这种技术创新必然有风险。为了防范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公园设计思路近于完美。按照小说的描写,为了防止复制恐龙失去控制,研制人员甚至设法使繁育出来的恐龙不具备生殖能力;为了防止恐龙逃离公园,还设计出了离开公园只能存活24小时的生命控制机制;监控装置可以每隔30秒就显示出恐龙所在的新位置,电脑每隔15分钟就会更新一次统计数据,一旦有一只恐龙失踪,5分钟就会被监控轻易发现;壕沟、电网牢牢地隔绝了恐龙与外界的通道。整个公园每个环节都有着精心考虑,也就是说,该注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然而,灾难还是发生了。一个短暂的系统中断,来自于一个工作人员偷盗恐龙胚胎的阴谋,因为这个盗贼由于突然降临的风雨迷失方向而被恐龙杀死,这使系统漏洞迅速显现,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凶猛的霸王龙在在这种环境中开始摆脱人类控制,矫捷聪明的迅猛龙开始成为公园的主宰,侏罗纪公园陷入了灭顶之灾。整个故事似乎在惊险和灾难中不断提醒人们——千万要注意细节。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悖论——公园的设计和运行,都已经尽人力之可能,注意到了能够想到的各种细节,为什么还会在细节上发生问题?而且,作者似乎要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补救一个细节的错误,就需要对系统做多处更改变动,而这种更改变动又会带来更多的细节错误。整个公园的管理,似乎陷入了一个跳不出的恶性循环。
对管理者来说,《侏罗纪公园》给人们的启示是:细节真的是决定一切吗?真正影响系统运行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细节?管理学界常常会出现“帝国亡于铁钉”式的强调细节的故事。这个故事简练的表述是:“铁钉缺,马蹄裂;马蹄裂,战马蹶;战马蹶,骑士跌;骑士跌,军团削;军团削,战士折;战士折,帝国灭。”(该故事表述多样,情节不同,但寓意基本一致)那么,是不是要求统治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的每颗铁钉上?而侏罗纪公园的主人,正是注意到了公园设计和运行中的许许多多“铁钉”,然而却失败了。原因何在?
电影和小说中的数学家马康姆,在强调细节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败时,恰恰没有去观察和了解每个细节。他在到达侏罗纪公园之前,即还没有做实地考察之前,仅仅根据这个公园的设计思路,就断言公园肯定会失败,肯定地指出公园会在某个细节上出问题。这个值得注意的电影细节,被那些惊险的场面和刺激感官的镜头所淹没,往往被观众忽视。但对管理者来说,这个电影细节是揭开谜底的钥匙。马康姆在不了解细节的前提下,就对事态的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言,这种能力不正是管理者所梦寐以求的?那么,马康姆的这种超常的预测能力来自何方?
马康姆借助混沌理论的表述告诉人们,任何一个系统的秩序,都是在自身不断演化中自然形成的,靠人力建造一个与环境迥异的系统,势必会在某些细节上出问题。所以,他断言侏罗纪公园会出现灾难的理由,就是这种设计太完美、太人工了。在决策中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恰恰要求管理者不是去注意观察每个细节,而是从系统整体上判断所要作出的决策是不是符合自发秩序。任何决策,只要是立意同自发秩序作对,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不去顺从自然,那么,不需要考察细节就能断定,这种决策势必会在某个细节上失败。这一思路,同哈耶克以自发秩序否定计划体制如出一辙,同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原理高度吻合。
那么,“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决策者而言,正是要跳出细节去感知全局。如果因为事物的偶然性而拘泥于小概率事件,因为微小失误引发崩溃而强调实施中的细节,只会手忙脚乱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智力和资源不足以支持这样一个对小概率事件做出极大投入的系统。所以,那些津津乐道于“棋错一招,满盘皆输”的管理者,需要提醒一句:你是不是已经让那些小概率事件牵着鼻子走入迷途?
决策理论专家西蒙在人工智能研究中,通过国际象棋的研究对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在象棋比赛中存在着一种“适应性积累”。即输赢不是由偶然失误决定的,而是由微小的细节积累决定的。特别是那些技艺只有微小差异的高级棋手,比赛很少会因错走一步坏棋而输掉。所以,西蒙主张,高明的棋手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偶尔失误的小概率事件上,不能把获胜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偶尔失手上,而是要通过观察和体悟,掌握自己和对手那些日积月累的习惯,把握对手在选择招式时的偏好或弱点,同时不断利用这种不起眼的偏好或弱点,来保护并积累起自己的优势,直至终取胜。西蒙强调的是在有限理性前提下,养成遵从理性的习惯,建立起管理工作对自发秩序的适应,恐怕这才是值得管理者深思的“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是由细节养成的。细节决定成败,表面上是事的成败,归根到底是人的成败。所以,注重细节,要旨不在偶然,而在习惯。
电影中的数学家马康姆,以“混沌理论”来解释这种系统崩溃的原因。他强调,真实世界是一种非线性系统,不像牛顿的物理世界那样秩序井然。某一个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会在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中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放大效果和连锁反应,起初差之毫厘而终失之千里。这种状况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纽约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北京下暴雨。”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眼下的管理学界,谈到蝴蝶效应的文章车载斗量,但是,这些文章是否掌握了蝴蝶效应的真正寓意,恐怕不一定。表面看来,那只蝴蝶不经意之间扇动的翅膀,引起了空气密度和流动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在物理学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微变化,能带来空气涡流改变,在非线性系统中终导致在万里之外形成暴风雨。蝴蝶翅膀的扇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是细节中的细节。所以,讲蝴蝶效应的,往往会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然而,引起“蝴蝶效应”的细节,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吗?
在《侏罗纪公园》里,设计人员似乎注意到了一切能考虑到的问题。在现代环境下用DNA技术复制恐龙,这种技术创新必然有风险。为了防范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公园设计思路近于完美。按照小说的描写,为了防止复制恐龙失去控制,研制人员甚至设法使繁育出来的恐龙不具备生殖能力;为了防止恐龙逃离公园,还设计出了离开公园只能存活24小时的生命控制机制;监控装置可以每隔30秒就显示出恐龙所在的新位置,电脑每隔15分钟就会更新一次统计数据,一旦有一只恐龙失踪,5分钟就会被监控轻易发现;壕沟、电网牢牢地隔绝了恐龙与外界的通道。整个公园每个环节都有着精心考虑,也就是说,该注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然而,灾难还是发生了。一个短暂的系统中断,来自于一个工作人员偷盗恐龙胚胎的阴谋,因为这个盗贼由于突然降临的风雨迷失方向而被恐龙杀死,这使系统漏洞迅速显现,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凶猛的霸王龙在在这种环境中开始摆脱人类控制,矫捷聪明的迅猛龙开始成为公园的主宰,侏罗纪公园陷入了灭顶之灾。整个故事似乎在惊险和灾难中不断提醒人们——千万要注意细节。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悖论——公园的设计和运行,都已经尽人力之可能,注意到了能够想到的各种细节,为什么还会在细节上发生问题?而且,作者似乎要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补救一个细节的错误,就需要对系统做多处更改变动,而这种更改变动又会带来更多的细节错误。整个公园的管理,似乎陷入了一个跳不出的恶性循环。
对管理者来说,《侏罗纪公园》给人们的启示是:细节真的是决定一切吗?真正影响系统运行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细节?管理学界常常会出现“帝国亡于铁钉”式的强调细节的故事。这个故事简练的表述是:“铁钉缺,马蹄裂;马蹄裂,战马蹶;战马蹶,骑士跌;骑士跌,军团削;军团削,战士折;战士折,帝国灭。”(该故事表述多样,情节不同,但寓意基本一致)那么,是不是要求统治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的每颗铁钉上?而侏罗纪公园的主人,正是注意到了公园设计和运行中的许许多多“铁钉”,然而却失败了。原因何在?
电影和小说中的数学家马康姆,在强调细节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败时,恰恰没有去观察和了解每个细节。他在到达侏罗纪公园之前,即还没有做实地考察之前,仅仅根据这个公园的设计思路,就断言公园肯定会失败,肯定地指出公园会在某个细节上出问题。这个值得注意的电影细节,被那些惊险的场面和刺激感官的镜头所淹没,往往被观众忽视。但对管理者来说,这个电影细节是揭开谜底的钥匙。马康姆在不了解细节的前提下,就对事态的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言,这种能力不正是管理者所梦寐以求的?那么,马康姆的这种超常的预测能力来自何方?
马康姆借助混沌理论的表述告诉人们,任何一个系统的秩序,都是在自身不断演化中自然形成的,靠人力建造一个与环境迥异的系统,势必会在某些细节上出问题。所以,他断言侏罗纪公园会出现灾难的理由,就是这种设计太完美、太人工了。在决策中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恰恰要求管理者不是去注意观察每个细节,而是从系统整体上判断所要作出的决策是不是符合自发秩序。任何决策,只要是立意同自发秩序作对,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不去顺从自然,那么,不需要考察细节就能断定,这种决策势必会在某个细节上失败。这一思路,同哈耶克以自发秩序否定计划体制如出一辙,同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原理高度吻合。
那么,“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决策者而言,正是要跳出细节去感知全局。如果因为事物的偶然性而拘泥于小概率事件,因为微小失误引发崩溃而强调实施中的细节,只会手忙脚乱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智力和资源不足以支持这样一个对小概率事件做出极大投入的系统。所以,那些津津乐道于“棋错一招,满盘皆输”的管理者,需要提醒一句:你是不是已经让那些小概率事件牵着鼻子走入迷途?
决策理论专家西蒙在人工智能研究中,通过国际象棋的研究对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在象棋比赛中存在着一种“适应性积累”。即输赢不是由偶然失误决定的,而是由微小的细节积累决定的。特别是那些技艺只有微小差异的高级棋手,比赛很少会因错走一步坏棋而输掉。所以,西蒙主张,高明的棋手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偶尔失误的小概率事件上,不能把获胜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偶尔失手上,而是要通过观察和体悟,掌握自己和对手那些日积月累的习惯,把握对手在选择招式时的偏好或弱点,同时不断利用这种不起眼的偏好或弱点,来保护并积累起自己的优势,直至终取胜。西蒙强调的是在有限理性前提下,养成遵从理性的习惯,建立起管理工作对自发秩序的适应,恐怕这才是值得管理者深思的“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是由细节养成的。细节决定成败,表面上是事的成败,归根到底是人的成败。所以,注重细节,要旨不在偶然,而在习惯。
相关推荐
- HR之四大个胜任力 2010-10-15
- 高学历员工的管理技巧 2010-10-15
- 如何避免企业中的“狗熊掰棒子”现象 2010-07-20
- 人力资源管理之与员工做绩效沟通要避开七个陷阱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