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团队管理方法比较
团队管理好坏在哪里体现——执行力的效果。
很多内资企业的老板都说:"我这个团队虽然素质不高,但是员工很纯朴,执行力强。"他的信心来自于:"员工很怕我,我说一他们不敢说二,所以我说执行力很强。"实际上这只是老板一厢情愿的想法。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老板都知道要做好终端,那么为什么你的企业终端的陈列、海报做得那么差?绝大多数企业都羡慕外资企业的报表管理,但是为什么你的员工有报表也不填,或者填写假报表?没有一个企业老板希望公司的财务漏洞百出,那为什么你的企业市场促销费总是有太多截流和使用不到位现象……
扪心自问,公司的意图终都不能反映到市场执行结果上,你还敢说你的执行力好?
执行力是一个团队管理系统运作的终反映,这个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本文就从这条主线来分析对比中外团队管理的手法。
要素一:决策机制
自己的"指导力"——你的市场决策是否正确?
市场决策准确度的提高,要看四件事:
1.决策者的市场走访:决策者必须经常走出办公室去了解一手资料,了解大家为什么不执行,是员工的问题还是命令本身有问题,市场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2.信息收集和上传通道:仅仅靠走访了解市场一线情况虽然直观,但不全面,还要建立更多的信息通道:下策是设立一些可能会流于形式的市场信息日报表,中策是建立信息平台,上策是专业信息岗位的设置。
3.决策的产生:根据多方信息的反馈,加上领导的专业研判,也许还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下一步的市场或管理方案就产生了。
4.决策的校准:科学的决策校准有三个步骤。
权限控制:超过权限你无权决策,交相关部门复核。即使是总经理董事长的决策也交由财务审核,评估一下企业目前的财务和生产资源是否可以支持你的决定。
议会控制:你的决策是让下属的业务、生产、储运部门执行。邀请他们一起讨论,可以收集更多信息帮你校准决策。
实践验证:决策先在小范围内试验,改掉其中无法执行的部分,总结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然后大面积推广。
中外对比:
1.从切合市场实际的方面来讲,内资企业相对有优势。
外资企业的市场决策要看数据,虽然很理性,但是很容易教条和片面——中国是世界上跨度的市场,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消费习惯差异很大。而外资企业并不熟悉中国的市场,在这方面吃亏不少。
内资企业的决策很多是老板的市场感觉,虽然草率,但是别忘了内资明星企业老总大多数"出身草根".宗庆后一年有两百天在市场上奔波,所以他才敢说:"我不相信外资市调公司的数据,我做生意靠感觉。"
2.在决策的产生和反应速度上,内资企业有优势。
外资企业的市场决策要走流程:首先在信息获取上,老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感觉,而实际上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在逐渐传递过程中肯定会打折扣,而且很多市场问题根本不是从数字上就能看得出来的。其二,外企往往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来做决策,这类似于用炒股软件炒股,优劣难辨,结果就是决策反应慢,而且僵化。
内资企业老板一般不喜欢把时间花在数据上,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一着急,什么流程都不顾,直接下命令甚至直接上阵打仗。方法虽然土了点,但经常是"以快制慢",往往能出奇制胜。
3.从决策校准方面讲,内资企业优劣参半。
优势:内资企业的老板,大多数都跟经销商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而且这些老板很习惯在做一个决策之前,半夜把几个下属经理从被窝揪出来开会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改正,一个决策出台,推行了一段时间效果一般,老板一句话,就推翻了——摸着石头过河,天天都在实践验证。
劣势:老板曾经力排众议创造过奇迹,所以比较容易个人膨胀,相信自己的个人灵感,而且希望不断创造奇迹。加上明星老板一般都很强势,他告诉大家"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的好不好是技能问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犯"态度问题"的低级错误。于是"议会"大多看老板脸色发言,一旦老板一意孤行,很少有人会发出第二种声音。
点评: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决策和指导环节略胜一筹。
外企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研究一大堆数据上一个新品还卖不动,内企老板一拍脑门上一个新品还卖火了?
无为而治,靠市场感觉却能有神来之笔,这是中国企业的"迷踪拳",老外看不懂。
靠感觉做事的人有没有可能成功?有!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失败的恐惧,因为他不知道成功的道理。
不要因为一次投机成功就变成个投机者,不能把企业的前途交给"侥幸".
要素二:员工素质和培训
指导力提升,命令符合实际,员工就能执行到位吗?当然不是,执行力不好的团队,不管是错误的命令还是英明的决策,他们执行起来都会打折扣!
于是有人说——这是团队的人员素质问题。
我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深知并非如此。中国的批"外企白领"的确学历素质较高,福利待遇也高。但现在外企都流行"本土化经营","外企白领"从几百个变成几十万个,人员素质要求自然会降低。康师傅、可口可乐现在的线路业代很多也只是高中或大专学历,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中也有不少并未达到本科水平。
中小内资企业的确在人员素质、平均年龄、平均学历水平方面落后,造成企业执行障碍,但是大中型内资企业现在招人也全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硕士生做文员的现象也不少见。
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正规企业相比,人员素质上优势越来越小。但是为什么国际企业能在市场表现、团队执行力上有明显优势?
员工的培训是根本原因之一。
中外对比:
一、内资企业的教育训练系统现状:
1.理念:培训是员工福利,培训费是经营成本——越少越好。
2.频率:培训费的主要使用者可能是老板自己,经理级的培训可能一年搞上一两次,全体员工培训吗?每年开年度大会搞一次算了。
3.方式:举办一次培训,听课的学员越多越好,业代、主管、经理、经销商,甚至生产、行政全都一锅烩!要不然花钱请来了培训老师岂不是亏了!
4.内部训练系统:培训部一般都是别的部门兼任,即使有培训部,也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系统和内训教材。培训部主要责任就是花钱——市场上流行什么,培训经理就花钱买什么。
5.培训后管理:绝大多数内资企业根本没这个概念,讲完了多让学员上台谈谈今天接受培训的感想,表一表决心。没有任何培训后管理动作。
一年一度的年会培训,根本就是应景之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开年会了,找个老师来"唱一唱"大家高兴,上完课大家鼓掌,老师拿钱走人。再过两星期,你问:"老师讲什么了?"个个都是一脸茫然,已经全忘了!难怪内资企业这么做,他们认为培训费是成本,成本当然要越低越好。他们的员工甚至平时连月会都不开,全体人员碰面,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
培训不系统,没有计划性、针对性,培训后缺乏跟进管理的基本动作……内资企业在教育训练这方面,乏善可陈。
二、外资企业教育训练系统现状:
1.理念:培训是制度,培训费是投资——不在于花钱多少,要看投入产出比。
2.频率:我在外企打工曾经有一次要晋升课长被人事部刷下来,理由是我接受的培训天数不够,要接受足够的培训课时才能正式升职。培训在这种企业不是年会上的应景之作,是有计划的。对员工来讲,接受培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3.方式:我在外企打工8年,经历的大多数培训课堂都是小班制,20个人一堂课,保证大家能充分互动,讲课的老师大多受过专业训练,非常善于搞气氛,课堂上欢声笑语很热闹,学员也很开心,美中不足是第二天睡醒后一想昨天好像啥也没学到。
4.内部训练系统:成熟的企业会培养自己专门的讲师队伍,有自己系统生动的内训教材,人力资源部会对不同职位的员工设计相应的培训列表规定……甚至有个别极端的企业号称从来不外聘营销培训老师和课程,"我们公司的营销培训体系是先进的". 5.培训后管理:目前外资企业的培训后管理多数能做到两个层面:其一是企业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内化;其二是通过对培训内容的过滤和管理,促成学员行动。
2007年,我给某知名台资企业做区域巡回培训,专门有一位协理级的高层干部和我同步巡回,白天我讲课,晚上这位协理根据我讲内容出一个主题,全班同学讨论怎样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制定和更新本公司的标准,然后作为制度全区域推行。
外资企业的培训赢两点:其一是系统化,内部训练体系的设计有素质教育、有技能教育、有晋阶培训、有应知应会的宣传贯彻,从知识结构上讲相对完整;其二是培训后管理,化被动为主动,把技巧固化标准化内化。//ks.examda.com
美中不足在实用性。教材的编撰者对一线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培训课上虽然也讲了一些实用的内容,但都属于入门功夫,涉及到管理层次的话题大多只讲些空洞理论和概念,不具体、不深入,在实战中指导意义不大。培训后管理虽然在做,但是跟进管理力度因人而异,走过场的现象也不少见。
点评: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培训这个环节上,全军覆没,原因是内企压根没觉得这件事很必要。
企业的累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业务员。培训费是投资而不是成本,但这些大道理很多内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
培训说白了就是个对员工的再加工过程。加工得好就是优等品,加工得不好就变成了废品。
很多内资企业的老板都说:"我这个团队虽然素质不高,但是员工很纯朴,执行力强。"他的信心来自于:"员工很怕我,我说一他们不敢说二,所以我说执行力很强。"实际上这只是老板一厢情愿的想法。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老板都知道要做好终端,那么为什么你的企业终端的陈列、海报做得那么差?绝大多数企业都羡慕外资企业的报表管理,但是为什么你的员工有报表也不填,或者填写假报表?没有一个企业老板希望公司的财务漏洞百出,那为什么你的企业市场促销费总是有太多截流和使用不到位现象……
扪心自问,公司的意图终都不能反映到市场执行结果上,你还敢说你的执行力好?
执行力是一个团队管理系统运作的终反映,这个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本文就从这条主线来分析对比中外团队管理的手法。
要素一:决策机制
自己的"指导力"——你的市场决策是否正确?
市场决策准确度的提高,要看四件事:
1.决策者的市场走访:决策者必须经常走出办公室去了解一手资料,了解大家为什么不执行,是员工的问题还是命令本身有问题,市场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2.信息收集和上传通道:仅仅靠走访了解市场一线情况虽然直观,但不全面,还要建立更多的信息通道:下策是设立一些可能会流于形式的市场信息日报表,中策是建立信息平台,上策是专业信息岗位的设置。
3.决策的产生:根据多方信息的反馈,加上领导的专业研判,也许还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下一步的市场或管理方案就产生了。
4.决策的校准:科学的决策校准有三个步骤。
权限控制:超过权限你无权决策,交相关部门复核。即使是总经理董事长的决策也交由财务审核,评估一下企业目前的财务和生产资源是否可以支持你的决定。
议会控制:你的决策是让下属的业务、生产、储运部门执行。邀请他们一起讨论,可以收集更多信息帮你校准决策。
实践验证:决策先在小范围内试验,改掉其中无法执行的部分,总结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然后大面积推广。
中外对比:
1.从切合市场实际的方面来讲,内资企业相对有优势。
外资企业的市场决策要看数据,虽然很理性,但是很容易教条和片面——中国是世界上跨度的市场,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消费习惯差异很大。而外资企业并不熟悉中国的市场,在这方面吃亏不少。
内资企业的决策很多是老板的市场感觉,虽然草率,但是别忘了内资明星企业老总大多数"出身草根".宗庆后一年有两百天在市场上奔波,所以他才敢说:"我不相信外资市调公司的数据,我做生意靠感觉。"
2.在决策的产生和反应速度上,内资企业有优势。
外资企业的市场决策要走流程:首先在信息获取上,老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感觉,而实际上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在逐渐传递过程中肯定会打折扣,而且很多市场问题根本不是从数字上就能看得出来的。其二,外企往往用一些数据分析模型来做决策,这类似于用炒股软件炒股,优劣难辨,结果就是决策反应慢,而且僵化。
内资企业老板一般不喜欢把时间花在数据上,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一着急,什么流程都不顾,直接下命令甚至直接上阵打仗。方法虽然土了点,但经常是"以快制慢",往往能出奇制胜。
3.从决策校准方面讲,内资企业优劣参半。
优势:内资企业的老板,大多数都跟经销商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而且这些老板很习惯在做一个决策之前,半夜把几个下属经理从被窝揪出来开会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改正,一个决策出台,推行了一段时间效果一般,老板一句话,就推翻了——摸着石头过河,天天都在实践验证。
劣势:老板曾经力排众议创造过奇迹,所以比较容易个人膨胀,相信自己的个人灵感,而且希望不断创造奇迹。加上明星老板一般都很强势,他告诉大家"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的好不好是技能问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犯"态度问题"的低级错误。于是"议会"大多看老板脸色发言,一旦老板一意孤行,很少有人会发出第二种声音。
点评: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决策和指导环节略胜一筹。
外企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研究一大堆数据上一个新品还卖不动,内企老板一拍脑门上一个新品还卖火了?
无为而治,靠市场感觉却能有神来之笔,这是中国企业的"迷踪拳",老外看不懂。
靠感觉做事的人有没有可能成功?有!但他心中充满了对失败的恐惧,因为他不知道成功的道理。
不要因为一次投机成功就变成个投机者,不能把企业的前途交给"侥幸".
要素二:员工素质和培训
指导力提升,命令符合实际,员工就能执行到位吗?当然不是,执行力不好的团队,不管是错误的命令还是英明的决策,他们执行起来都会打折扣!
于是有人说——这是团队的人员素质问题。
我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深知并非如此。中国的批"外企白领"的确学历素质较高,福利待遇也高。但现在外企都流行"本土化经营","外企白领"从几百个变成几十万个,人员素质要求自然会降低。康师傅、可口可乐现在的线路业代很多也只是高中或大专学历,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中也有不少并未达到本科水平。
中小内资企业的确在人员素质、平均年龄、平均学历水平方面落后,造成企业执行障碍,但是大中型内资企业现在招人也全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硕士生做文员的现象也不少见。
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正规企业相比,人员素质上优势越来越小。但是为什么国际企业能在市场表现、团队执行力上有明显优势?
员工的培训是根本原因之一。
中外对比:
一、内资企业的教育训练系统现状:
1.理念:培训是员工福利,培训费是经营成本——越少越好。
2.频率:培训费的主要使用者可能是老板自己,经理级的培训可能一年搞上一两次,全体员工培训吗?每年开年度大会搞一次算了。
3.方式:举办一次培训,听课的学员越多越好,业代、主管、经理、经销商,甚至生产、行政全都一锅烩!要不然花钱请来了培训老师岂不是亏了!
4.内部训练系统:培训部一般都是别的部门兼任,即使有培训部,也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系统和内训教材。培训部主要责任就是花钱——市场上流行什么,培训经理就花钱买什么。
5.培训后管理:绝大多数内资企业根本没这个概念,讲完了多让学员上台谈谈今天接受培训的感想,表一表决心。没有任何培训后管理动作。
一年一度的年会培训,根本就是应景之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开年会了,找个老师来"唱一唱"大家高兴,上完课大家鼓掌,老师拿钱走人。再过两星期,你问:"老师讲什么了?"个个都是一脸茫然,已经全忘了!难怪内资企业这么做,他们认为培训费是成本,成本当然要越低越好。他们的员工甚至平时连月会都不开,全体人员碰面,一年也就那么一两次。
培训不系统,没有计划性、针对性,培训后缺乏跟进管理的基本动作……内资企业在教育训练这方面,乏善可陈。
二、外资企业教育训练系统现状:
1.理念:培训是制度,培训费是投资——不在于花钱多少,要看投入产出比。
2.频率:我在外企打工曾经有一次要晋升课长被人事部刷下来,理由是我接受的培训天数不够,要接受足够的培训课时才能正式升职。培训在这种企业不是年会上的应景之作,是有计划的。对员工来讲,接受培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3.方式:我在外企打工8年,经历的大多数培训课堂都是小班制,20个人一堂课,保证大家能充分互动,讲课的老师大多受过专业训练,非常善于搞气氛,课堂上欢声笑语很热闹,学员也很开心,美中不足是第二天睡醒后一想昨天好像啥也没学到。
4.内部训练系统:成熟的企业会培养自己专门的讲师队伍,有自己系统生动的内训教材,人力资源部会对不同职位的员工设计相应的培训列表规定……甚至有个别极端的企业号称从来不外聘营销培训老师和课程,"我们公司的营销培训体系是先进的". 5.培训后管理:目前外资企业的培训后管理多数能做到两个层面:其一是企业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内化;其二是通过对培训内容的过滤和管理,促成学员行动。
2007年,我给某知名台资企业做区域巡回培训,专门有一位协理级的高层干部和我同步巡回,白天我讲课,晚上这位协理根据我讲内容出一个主题,全班同学讨论怎样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制定和更新本公司的标准,然后作为制度全区域推行。
外资企业的培训赢两点:其一是系统化,内部训练体系的设计有素质教育、有技能教育、有晋阶培训、有应知应会的宣传贯彻,从知识结构上讲相对完整;其二是培训后管理,化被动为主动,把技巧固化标准化内化。//ks.examda.com
美中不足在实用性。教材的编撰者对一线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培训课上虽然也讲了一些实用的内容,但都属于入门功夫,涉及到管理层次的话题大多只讲些空洞理论和概念,不具体、不深入,在实战中指导意义不大。培训后管理虽然在做,但是跟进管理力度因人而异,走过场的现象也不少见。
点评:中国功夫PK西洋拳,在培训这个环节上,全军覆没,原因是内企压根没觉得这件事很必要。
企业的累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业务员。培训费是投资而不是成本,但这些大道理很多内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
培训说白了就是个对员工的再加工过程。加工得好就是优等品,加工得不好就变成了废品。
相关推荐
- HR之四大个胜任力 2010-10-15
- 高学历员工的管理技巧 2010-10-15
- 如何避免企业中的“狗熊掰棒子”现象 2010-07-20
- 人力资源管理之与员工做绩效沟通要避开七个陷阱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