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的理性与人性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以其对于人性的探讨,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为此力图从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找到共同点,使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可理解性。人性假设就是这样产生的,其中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影响。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选择利益化的行为方式。
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广泛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关于理性自利的判断与生活经验相符,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且因为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对很多社会现象做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能够成功地用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自然与经济学关系密切。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管理,更是直接受到了经济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力图从追求利益化的理性人假设出发,说明企业管理的规律。按照这种思路,企业被解释为一种依*理性提高投入产出的组织形式:人们从自身利益化的目的出发建立企业,根据利益实现的可能途径对在企业中的行为方式进行选择,因此,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同一的。
进一步问,利益作为人们的行为动因,具有什么内容?如何把对于利益的理解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在很长时间内,这被看成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实际上默认,推动人们行为的利益是经济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例如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泰罗,就把对于员工工资的调整,作为推行其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托。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充裕,价格机制主导着经济活动方式的情况下,以提高货币收入作{考试 大整理}为主要行为动因,是很自然的选择。
与此相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利用员工对于经济收入的追求来实现企业效益目标。成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员工对于工作本身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才被动工作,因此为了提高工作的成本收益,会自然而然具有少做工作多拿报酬的行为倾向。因此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使完成工作的情况成为支付报酬的依据。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由此产生。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分离和对立的地位。管理者从企业利益出发进行指挥和控制,员工从个人利益出发接受任务和监督,企业是管理者利用员工利己本性建立起来的理性机器,其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企业效益。为此所应用的管理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大棒与胡罗卜政策。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并以X理论加以概括。
但是,这种管理方式遇到了难题,不管采取强硬的监督措施还是进行利益诱导,都越来越不足以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原因在哪里?管理实践推动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理论思考。其过人之处在于,不是仅仅就事论事谈问题,而是对诸多现象进行系统思考,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一个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如果员工确实存在逃避工作责任的利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究竟是天生具有的,还是后天产生的?如果这种倾向不是先天具有而是来自后天环境,那么原有的管理模式是否合适?显然,这是对于管理原则的彻底反思。
对此,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假设:员工对于工作的消极态度,不能成为采取监督式管理的原因,反而本身就是监督式管理带来的结果。
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思想。由于这一思想否定了传统管理的基本假设,因此足以对整个管理界提出挑战。也正因为如此,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仅仅提出某种大胆的设想还不够,还需要对此加以检验和说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借鉴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管理困难的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大棒与胡罗卜政策之所以失灵,是因为片面理解了员工的需要;只看到了员工的物质生活需求,没有看到员工的社会情感和自我成就需求。这种片面性与物质生活的贫乏相关。一旦物质条件丰富,员工对于社会与成就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监督式管理就失灵了。以这种分析为依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不同的Y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人类的需求中,如何建立友谊,获得自尊、自信、自主,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由于这些需求往往在工作中才能实现,因此对于员工来说,工作本身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种吸引力体现出来。传统管理的问题,恰恰在于不是激发而是扼杀了工作本身对于员工的吸引力。
按照这一思想,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不是以监督、而是以激/考试大收集/励为原则的管理原则。所谓激励,不仅仅指为员工提供工作报酬,更重要的是为员工发展创造机会和提供支持,使员工不断从中获得成就感。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看来,企业是为促进员工发展建立的人性组织,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机制建设;即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环境,使提高企业效益成为实现员工发展的条件。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自己的话来说:“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组织环境,设定工作方法,让员工通过为组织目标努力而实现自身的目标。”这样一来,整个管理关系就倒过来了,从员工是企业实现效益的工具,转变为企业是员工实现发展的工具。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看来,这种管理方式并不是空想,已经出现于企业管理实践之中。管理授权、工作内容拓展、参与和咨询式管理等等,就是激励式管理的具体表现。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还认为,自己提倡的管理方式,与德鲁克主张的目标管理是一致的。
那么,否定员工天生懒惰的假设,是否会否定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呢?不会。实际上,经济学只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成本收益化的理性倾向,但并不认为人的收益就是货币收入。在很多情况下,放弃货币收入寻求其他社会成就,也是人的理性倾向体现。对于不同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于收益的不同理解,经济学称之为人的偏好。关于偏好形成原因的探讨,不是经济学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任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管理学的任务,是把对于人们需求的理解,和对于人们如何满足需求的方法探讨,加以综合与利用,从而更好的实现人们的利益。
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其中人性与管理之间关系仍然需要深入思考。如果说,工作动力来自人性需求,人性需求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可以通过自觉努力加以改进,管理的作用就是建立促使人们更好工作的人为环境;那么在这个因果链条中,应该以哪个环节是逻辑起点?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以管理为起点,往往会从任务出发,其结果可能使人成为完成任务的工具。只有以人性为起点,才能摆正管理的位置,使管理成为实现人们需要的工具。
然而怎么才能从人性出发?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如果把人的行为动力简化为经济收益,仍然会把人置于工具位置,使人成为经济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只有看到人性的丰富性,不仅把需求的满足而且把需求的创造都理解为人们的行为动力,才能把握人性的本质,即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作的原则将从监督变为引导,控制变为服务,使企业和企业管理体现出人性的魅力。
也许由此出发,才可以理解企业的人性面,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也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牛根生说:经营管理的95%是人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为此力图从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找到共同点,使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可理解性。人性假设就是这样产生的,其中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影响。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选择利益化的行为方式。
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广泛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关于理性自利的判断与生活经验相符,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且因为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对很多社会现象做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能够成功地用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自然与经济学关系密切。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管理,更是直接受到了经济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力图从追求利益化的理性人假设出发,说明企业管理的规律。按照这种思路,企业被解释为一种依*理性提高投入产出的组织形式:人们从自身利益化的目的出发建立企业,根据利益实现的可能途径对在企业中的行为方式进行选择,因此,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同一的。
进一步问,利益作为人们的行为动因,具有什么内容?如何把对于利益的理解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在很长时间内,这被看成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实际上默认,推动人们行为的利益是经济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例如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泰罗,就把对于员工工资的调整,作为推行其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托。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充裕,价格机制主导着经济活动方式的情况下,以提高货币收入作{考试 大整理}为主要行为动因,是很自然的选择。
与此相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利用员工对于经济收入的追求来实现企业效益目标。成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员工对于工作本身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才被动工作,因此为了提高工作的成本收益,会自然而然具有少做工作多拿报酬的行为倾向。因此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使完成工作的情况成为支付报酬的依据。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由此产生。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分离和对立的地位。管理者从企业利益出发进行指挥和控制,员工从个人利益出发接受任务和监督,企业是管理者利用员工利己本性建立起来的理性机器,其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企业效益。为此所应用的管理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大棒与胡罗卜政策。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并以X理论加以概括。
但是,这种管理方式遇到了难题,不管采取强硬的监督措施还是进行利益诱导,都越来越不足以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原因在哪里?管理实践推动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理论思考。其过人之处在于,不是仅仅就事论事谈问题,而是对诸多现象进行系统思考,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一个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如果员工确实存在逃避工作责任的利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究竟是天生具有的,还是后天产生的?如果这种倾向不是先天具有而是来自后天环境,那么原有的管理模式是否合适?显然,这是对于管理原则的彻底反思。
对此,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假设:员工对于工作的消极态度,不能成为采取监督式管理的原因,反而本身就是监督式管理带来的结果。
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思想。由于这一思想否定了传统管理的基本假设,因此足以对整个管理界提出挑战。也正因为如此,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仅仅提出某种大胆的设想还不够,还需要对此加以检验和说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借鉴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管理困难的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大棒与胡罗卜政策之所以失灵,是因为片面理解了员工的需要;只看到了员工的物质生活需求,没有看到员工的社会情感和自我成就需求。这种片面性与物质生活的贫乏相关。一旦物质条件丰富,员工对于社会与成就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监督式管理就失灵了。以这种分析为依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不同的Y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人类的需求中,如何建立友谊,获得自尊、自信、自主,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由于这些需求往往在工作中才能实现,因此对于员工来说,工作本身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种吸引力体现出来。传统管理的问题,恰恰在于不是激发而是扼杀了工作本身对于员工的吸引力。
按照这一思想,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不是以监督、而是以激/考试大收集/励为原则的管理原则。所谓激励,不仅仅指为员工提供工作报酬,更重要的是为员工发展创造机会和提供支持,使员工不断从中获得成就感。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看来,企业是为促进员工发展建立的人性组织,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机制建设;即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环境,使提高企业效益成为实现员工发展的条件。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自己的话来说:“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组织环境,设定工作方法,让员工通过为组织目标努力而实现自身的目标。”这样一来,整个管理关系就倒过来了,从员工是企业实现效益的工具,转变为企业是员工实现发展的工具。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看来,这种管理方式并不是空想,已经出现于企业管理实践之中。管理授权、工作内容拓展、参与和咨询式管理等等,就是激励式管理的具体表现。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还认为,自己提倡的管理方式,与德鲁克主张的目标管理是一致的。
那么,否定员工天生懒惰的假设,是否会否定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呢?不会。实际上,经济学只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成本收益化的理性倾向,但并不认为人的收益就是货币收入。在很多情况下,放弃货币收入寻求其他社会成就,也是人的理性倾向体现。对于不同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于收益的不同理解,经济学称之为人的偏好。关于偏好形成原因的探讨,不是经济学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任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管理学的任务,是把对于人们需求的理解,和对于人们如何满足需求的方法探讨,加以综合与利用,从而更好的实现人们的利益。
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其中人性与管理之间关系仍然需要深入思考。如果说,工作动力来自人性需求,人性需求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可以通过自觉努力加以改进,管理的作用就是建立促使人们更好工作的人为环境;那么在这个因果链条中,应该以哪个环节是逻辑起点?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以管理为起点,往往会从任务出发,其结果可能使人成为完成任务的工具。只有以人性为起点,才能摆正管理的位置,使管理成为实现人们需要的工具。
然而怎么才能从人性出发?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如果把人的行为动力简化为经济收益,仍然会把人置于工具位置,使人成为经济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只有看到人性的丰富性,不仅把需求的满足而且把需求的创造都理解为人们的行为动力,才能把握人性的本质,即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作的原则将从监督变为引导,控制变为服务,使企业和企业管理体现出人性的魅力。
也许由此出发,才可以理解企业的人性面,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也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牛根生说:经营管理的95%是人性。
相关推荐
- HR之四大个胜任力 2010-10-15
- 高学历员工的管理技巧 2010-10-15
- 如何避免企业中的“狗熊掰棒子”现象 2010-07-20
- 人力资源管理之与员工做绩效沟通要避开七个陷阱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