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之如何变“触动”为“行动”
为什么有的人只触动不变动?
为什么有的人心灵震憾后却还维持现状?
是什么支配人行动的那根神经?
冲击到行动的距离有多远?
行动与不行动的根源在哪里?
我认为普通人区别于成功人士而平庸的原因,是因为其观念里是 “五不可”理念——“不可知、不可为、不可行、不可变、不可改善”,绝大多数的人在这“五不可” 思想支配下,把也许极有可能办到的事情彻底变成了“不可能”。但有些人也想“可知、可为、可行、可变”,也在思想深处有被激励的触动,但往往只触动不行动,只震憾不改变,那么,是什么支配了人行动的那根神经?冲击到行动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如何使自己行动起来?
我自己有一个 “动起来”的切身案例,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曾经我听过一堂“天书课”,那堂“天书课”使我极大地尝到了终身学习的甜头。那是我进大学后方华灿教授(是研究海洋石油机械的专家)给我们上的堂课,他讲的全部是英语,那是1978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批大学生,由于停课闹革命,国文基础都差得一塌糊涂,更不用提英语了。当时我懵了,感觉自己像个傻瓜,强大的求知欲被知识的魅力所唤醒,那种摆脱自己无知的欲望使我开始拼命地学英语,原始的目的就是要听懂方教授的讲课。我学英语达到了什么程度?就像饥饿的人见到了一桌子丰盛的晚餐,真是“饿补”啊(“饿补”比“恶补”更形象真实)!方形的单词本边角我都磨成了圆角,我甚至打饭时也在默背英语单词。年轻时学英语的触动改变了我一生的做事风格,所以,对于现在很多人想知道的“如何由触动变行动”?我觉得从我身上可以总结几点:
制造危机感。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考虑改变?是在感觉到危机的时候,当不安全笼罩在一个人的头上,相信每个人都会动起来,这是动物的本能。我能拚命学英语,是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当一名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说明已经到了极其不合格的地步,所以作为学生我们那个班级里的人都自动自发学起来。在自我管理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危机感管理”,一方面能使我们正确坦然地直面危机,无论是客观的金融危机,还是主观的管理危机,我们知道只有危机,才是旧模式、旧生活方式告别历史舞台,新模式新生活方式粉墨登场的时候,不打破旧枷锁,就不会有崭新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学会制造危机使自己遏制人之惰性,不断抛弃“旧我”塑造“新我”,这也是企业中比如管理中的淘汰机制之所以一直被运用的原因,有淘汰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生机。
明确身份感。“我是什么人”的身份感定位,是能促使自己进步的一个根源。如果我不上大学,如果我接触不到方教授的“天书讲课”,我的身份感还是机械厂工人,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和压力去学习英语,正因为上了大学,在大家眼里认定我是“知识分子”了(那个年代的认识),所以我一定要学会英语,像方教授那样中西贯通。身份感的改变促使我价值观的改变,也促使我的行动进行了改变。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时,就会有明确的目标确立,也会向那一个目标迈进。我想大多数人在看到励志的书,听到励志的故事也热血沸腾也心潮澎湃,之所以形成不了行动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还固守着自己原来的身份,不想让自己成为使他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人,所以今天的自己还是昨天的翻版,明天还是再续今天的故事。
讲出自己的使命。在管理中,我们要把未来和梦想讲出来,让企业文化上墙,当梦想和使命喊出来后,有承诺就有监督,有监督就有实行,我们就变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一点我还会结合自己的案例在下一篇文章《中年妇女戒烟的启示》中专门详解)。
我们常听社会精英调侃,除了老婆没变其它都变了(当然这里面老婆变的也有),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氛围下,改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品质的时候,是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头脑。所谓开放,是与行动连在一起的,年轻人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要适应这种开放和改变,要善于改变自己,要动起来,参与改变参与竞争,切勿像进过大观园的刘姥姥,眼花缭乱一顿后,刘姥姥还是刘姥姥,对他人的成功和收成只有艳羡的份儿。
为什么有的人心灵震憾后却还维持现状?
是什么支配人行动的那根神经?
冲击到行动的距离有多远?
行动与不行动的根源在哪里?
我认为普通人区别于成功人士而平庸的原因,是因为其观念里是 “五不可”理念——“不可知、不可为、不可行、不可变、不可改善”,绝大多数的人在这“五不可” 思想支配下,把也许极有可能办到的事情彻底变成了“不可能”。但有些人也想“可知、可为、可行、可变”,也在思想深处有被激励的触动,但往往只触动不行动,只震憾不改变,那么,是什么支配了人行动的那根神经?冲击到行动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如何使自己行动起来?
我自己有一个 “动起来”的切身案例,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曾经我听过一堂“天书课”,那堂“天书课”使我极大地尝到了终身学习的甜头。那是我进大学后方华灿教授(是研究海洋石油机械的专家)给我们上的堂课,他讲的全部是英语,那是1978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批大学生,由于停课闹革命,国文基础都差得一塌糊涂,更不用提英语了。当时我懵了,感觉自己像个傻瓜,强大的求知欲被知识的魅力所唤醒,那种摆脱自己无知的欲望使我开始拼命地学英语,原始的目的就是要听懂方教授的讲课。我学英语达到了什么程度?就像饥饿的人见到了一桌子丰盛的晚餐,真是“饿补”啊(“饿补”比“恶补”更形象真实)!方形的单词本边角我都磨成了圆角,我甚至打饭时也在默背英语单词。年轻时学英语的触动改变了我一生的做事风格,所以,对于现在很多人想知道的“如何由触动变行动”?我觉得从我身上可以总结几点:
制造危机感。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考虑改变?是在感觉到危机的时候,当不安全笼罩在一个人的头上,相信每个人都会动起来,这是动物的本能。我能拚命学英语,是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当一名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说明已经到了极其不合格的地步,所以作为学生我们那个班级里的人都自动自发学起来。在自我管理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危机感管理”,一方面能使我们正确坦然地直面危机,无论是客观的金融危机,还是主观的管理危机,我们知道只有危机,才是旧模式、旧生活方式告别历史舞台,新模式新生活方式粉墨登场的时候,不打破旧枷锁,就不会有崭新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学会制造危机使自己遏制人之惰性,不断抛弃“旧我”塑造“新我”,这也是企业中比如管理中的淘汰机制之所以一直被运用的原因,有淘汰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生机。
明确身份感。“我是什么人”的身份感定位,是能促使自己进步的一个根源。如果我不上大学,如果我接触不到方教授的“天书讲课”,我的身份感还是机械厂工人,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和压力去学习英语,正因为上了大学,在大家眼里认定我是“知识分子”了(那个年代的认识),所以我一定要学会英语,像方教授那样中西贯通。身份感的改变促使我价值观的改变,也促使我的行动进行了改变。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时,就会有明确的目标确立,也会向那一个目标迈进。我想大多数人在看到励志的书,听到励志的故事也热血沸腾也心潮澎湃,之所以形成不了行动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还固守着自己原来的身份,不想让自己成为使他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人,所以今天的自己还是昨天的翻版,明天还是再续今天的故事。
讲出自己的使命。在管理中,我们要把未来和梦想讲出来,让企业文化上墙,当梦想和使命喊出来后,有承诺就有监督,有监督就有实行,我们就变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一点我还会结合自己的案例在下一篇文章《中年妇女戒烟的启示》中专门详解)。
我们常听社会精英调侃,除了老婆没变其它都变了(当然这里面老婆变的也有),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氛围下,改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品质的时候,是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头脑。所谓开放,是与行动连在一起的,年轻人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要适应这种开放和改变,要善于改变自己,要动起来,参与改变参与竞争,切勿像进过大观园的刘姥姥,眼花缭乱一顿后,刘姥姥还是刘姥姥,对他人的成功和收成只有艳羡的份儿。
相关推荐:
点击进入:考试大人力资源管理师网校课堂
希望与其他考生进行交流?点击进入人力资源考试论坛>>>
相关推荐
- HR之四大个胜任力 2010-10-15
- 高学历员工的管理技巧 2010-10-15
- 如何避免企业中的“狗熊掰棒子”现象 2010-07-20
- 人力资源管理之与员工做绩效沟通要避开七个陷阱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