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第一年,是我最无聊的一年。刚从学校走出,一转身又回到学校,从教学楼的二楼搬到三楼,我的职业生涯就开始了。那时候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也不用坐班,每星期只是象征性地在办公室出现一次,无所事事地呆上一会儿,然后悻悻地离开。半年后大学同学聚会,大伙滔滔不绝地谈论起各自的职场经历,举手投足间已有了很浓的社会气息。而我却因为一直窝在老地方,什么长进都没有,看上去要多背有多背。
这种百无聊赖的日子让我全然没有参加工作的喜悦。记得有一个晚归的清晨,我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早起的人们,身上裹着大衣嘴里哈着热气,站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上班的公共汽车。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羡慕——朝九晚五,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体面的工作。这座城市里绝大多数人都在这样中规中矩地生活着,而我却挥霍着大把的时间,过着晨昏颠倒的日子,简直是一种病态的人生。
工作的第二年,我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兼职,努力地把自己搞得很忙。有一阵子忙到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可即使在这样的忙碌之下,我仍然找不到工作的感觉——没有自己的办公桌,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也没有稳定的同事圈子——作为工作最重要的元素全都缺失了,即使再忙,也不能算是一份像模像样的工作。
转眼到了第三年,我被单位派去国外进修,又重新做回学生。在国外的日子,不仅要朝九晚五地坐在课堂里,而且每天放学回到家,还得争分夺秒地坐在台灯下继续啃书本。晚上一闭上眼,那些艰涩的外语单词就像潮水一样汹涌扑来,压得人透不过气。半夜醒来,发现惊出一身冷汗。
想想这三年来的经历,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工作:除了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一张舒服的办公桌和一帮有趣的同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八小时之外,不再需要动用大脑,可以把工作的事情彻底抛开。换言之,工作要像工作,休息要像休息——不知道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