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人力资源管理>考试技巧

基于中国人行为特征的人性假设理论

来源:233网校 2006年12月30日
 

  基于中国人行为特征的人性假设理论人性假设理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持。其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求、工作目标、工作态度的基本估计或基本看法。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20世纪初期,以泰勒为代表的“经济人”假设,后经麦克雷戈概括,称之为X理论。起思想认为被管理对象是没有雄心壮志的天生懒惰的个人,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力求符合个人经济利益。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梅奥等人为代表提出"社会人"假设。这里的"社会人"是指企业中各个社会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而与我们所说的人的社会性有本质区别。

  3)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由马斯洛、阿吉利斯和麦克雷戈等人在大量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能力,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后经麦克雷戈概括为Y理论。

  4) "复杂人"假设是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他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并非如上述三种人性假那样单设一。其需要和动机也会随着年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相异的表现,会随着年龄、学识、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来源:www.examda.com

  依照上述四种人性假设,反观我们中国人的行为特征会发现,用以上四种假设都无法做到客观、准确描述中国人这一群体的行为特征。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也有孟子与荀子的"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辩。笔者在此尝试提出一种"中庸人"的假设,以供参考。这里所说的"中庸人"只是一种称谓,与《中庸》无关。

  "中庸人"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非善非恶"的中性体,不具有"经济"或"社会"的特征。需要并不直接产生动机,而是经过大脑处理后作用于动机。动机的产生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人的价值理念,即价值观。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主观能力条件下,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二是受客观条件制约。这里的客观条件不仅仅指企业的客观环境,更包括社会环境、道德规范等因素。

  "中庸人"与其他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的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问题。"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四种假设,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因而追求个人经济最大化,成为其共同的目的。当然这也与西方的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密不可分的;而我们这里的"中庸人"产生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庸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满足,更包括与家庭、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甚至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冲突时,会舍弃个人利益。这是上面四种人无法达到的。

  2)动机驱动问题。"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四种假设无论是单一人性论还是复杂人性论都认为动机是由需要直接驱动的;而"中庸人"则认为需要不直接构成动机,动机的形成要受客观环境的制约。

  3)人性与价值取向问题。"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认为人性是不变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变的。这样就很难解释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同的环境下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复杂人"则认为人性是易变的,价值取向也会随之改变。虽然能够解释关于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同的环境下做出不同的选择的问题,但却解释不了不同的人甚至是本性完全对立的两个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中庸人"认为人性是恒久不变的,是内因,变化的只是随着时间、社会经验增加而变化的价值取向,是外因。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可以作用于内因。这不但可以解释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同的环境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更可以解释不同的人甚至是本性完全对立的两个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同时"中庸人"也认为一个经常消极怠工的人,只要善加诱导,也是可以变成一个优秀员工的,因为他的本性与其他人是没有区别的。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