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洋专才,最近两年已经从政府层面扩展到了企业层面,并成为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
当2003年底,美国人贝希伦正式受聘锦江酒店管理公司总裁的时候,还引起了媒体的一阵骚动和好奇。而当2006年6月,上汽集团传出聘请墨菲(Philip Murtaugh)出任集团副总裁的时候,中国国内基本没有多大的反应,倒是美国《商业周刊》惊呼中国人要抢海外汽车专才了。
引入洋专才,最近两年已经从政府层面扩展到了企业层面,并成为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尤其是那些直接与国际公司竞争的中国企业,比如保险、银行、零售、汽车、IT行业等。奇瑞汽车的海外军团不少于200人,按照美元计算,这些人的年薪水不低于6位数。
那么,如何才能聘请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洋专才”呢?在聘用与管理上国内的企业需要注意什么?
“削足适履”的代价
2002年,李伟所在的东莞某IT公司通过国际猎头一次性招聘了4位“洋专才”,这些悉数来自美国的“洋专才”当时被公司奉若“宝贝”。李伟所在的这家IT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中小型企业,主要业务也并非研发而是产品中端的外包,企业业绩平平。
“老板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招聘一些国外的'能人'来增加公司的利润。”在李伟看来,也正是因为大量引进“洋专才”这种自不量力的做法,才使得公司的景况大不如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招聘来的4位“洋专才”平均年薪是170万元美元,而这家IT企业全年的营业额不超过1个亿,这对于一个中小型的,正在爬坡的IT企业来说,无疑是要命的。作为公司的HR主管,先前李伟一直不赞成公司引进大量的“洋专才”,但李伟一个人的声音毕竟太弱,老板对他的意见也没能充分考虑,这才使得之后公司的资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仅仅三个月,李伟所在的公司便因资金瓶颈辞退了这4位“洋专才”,同时由于资金紧张又辞职了大量关键部门的员工,以减轻财务危机。
“其实国内好多企业都存在这种现象,在‘洋专才’的聘与用上,企业盲目认为海外人才比国内人才好,有的企业连基本的管理制度都不完善,就去聘用国际人才,对职位的需求也不明了,只知道企业用洋专才才能使企业进步,这样不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还会造成人才浪费。”国际结盟人才网CEO马莉莉说。
提供适合“洋专才”的土壤
“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看好国内企业,他们也知道中国企业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作为国际结盟人才网的创始人,马莉莉对此深有感触,“类似结盟这样的海外猎头是企业引进‘洋专才’的渠道之一,以国际结盟人才网为例,2003年公司刚成立时并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而近两年每年都要为中国企业输出4-5名国外的优秀人才,以后还会有更多。”
但在引进“洋专才”之后如何管理,如何让他们在企业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并为企业所用,这是困扰中国企业的最大问题。可以说,有些国内企业的确在这方面做出榜样。国际结盟人才网曾推荐过一位“洋专才”到国内一家企业任职,这家企业为了迎合这个人才,要求“洋专才”所在的团队成员必须都会英文,为的就是给这位“洋专才”更多的空间,让他工作起来更舒适。
除此之外,马莉莉认为,“‘洋专才’的确会给企业的成长事带来优势,但企业更需创造一个好的,适合‘洋专才’生成的环境。对国外人才来说,首先是语言,其次是待遇,第三才是企业文化和平台。所以要引进这样的人才首先一定要信任他们,充分授权,高薪相报,同时给予支持理解。试想一下,倘若连保障人才起码的薪酬、科研以及项目运营资金都捉襟见肘的话,凭什么挽留住人才?
机制更重要
“从广义角度分析,我个人认为公司运作的成效及对人才的利用程度决定了‘洋专才’的走与留。通过这些年我的观察,企业留不住国际性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企业‘洋专才’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想要去做的,也就是说企业并没有发现或挖掘其自身特长,另一方面公司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得以施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接触到好多曾在国内企业工作过的‘洋专才’,他们均表示很难习惯中国企业的一些琐碎的规章制度,比如他们认为企业没有充分放权,汇报过多,进度太慢等,另外抱怨公司的政治色彩太浓,上下级关系模糊,各种派系之争纠缠不清。我认为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HR与人才的沟通来解决。”马莉莉说。
“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更接近于日本,民主氛围稍差,在管理上更严格,而欧美人才在这方面更强调自觉性,比如弹性工作制,所以人才到了中国后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厌倦这种管理,所以HR要在人才进来前,努力使其了解企业的工作机制,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让‘洋专才’有心理准备,然后是深入的沟通,比如HR、上司、同事都要积极与他们沟通,另一方面引进的‘洋专才’也有他自己新的管理模式推荐,如果不是改变原则性的管理模式,建议企业不妨用来试试。”马莉莉认为在“洋专才”的聘与用方面,需要HR做好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让其充分了解公司的文化、制度,先不必去考虑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2. 进一步对“洋专才”进行培训,让其多与上司、同事接触;3. 遇到问题或与上下级产生磨擦导致意见相左时,HR要主动与“洋专才”进行多方面的沟通;4. 多提供机会给他们,让他们觉得企业重视他,有成就感。“洋专才”之所以要到国内企业工作,是因为他们会觉得中国企业有活力,市场大前景好,多数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所以HR要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平台,不重用他会让他觉得没有激情和成就感;5. 有必要对“洋专才”进行全程跟踪,对“洋专才”进行辅导沟通,比如对此阶段的工作评价,下阶段任务安排等;6. 创造和谐、舒适的工作氛围,增进“洋专才”与公司上下级及同事间的感情。公司定期举办一些PARTY、酒会等活动,除此之外,工作之余让“洋专才”到同事家做客,或组织员工一起郊游,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其实多数到中国工作的“洋专才”对国内文化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文化,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习性判断其工作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