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之三,激励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怎么做好激励?在“用”的层次上,激励当然有用。人需要被评价,需要获得肯定和认可。及时、有效的激励,的确有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工作热情,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激励“有用”的基本前提是: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然规律,遵循人与组织和谐之道。
具体到操作上,如何做好激励以达成激励效果呢?这是个极其复杂的专业问题。组织中的人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成多个类型,每类人乃至每个人的需求又有很多个方面且不断变化,组织对人的激励有很多工具手段以及组合,组织的发展有很多阶段状态且时有转换。面对如此纷杂的情境,组织如何做好激励工作呢?谈几点原则性建议:一,激励的主体是人,即使把人当客体,人也是主体性的。人是目的,激励是手段,激励的出发点是人。马斯洛说:别忘了,我们都是人。有爱人之心,才谈得上激励。二,认真分析和把握激励所直面的情境特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锁定激励的焦点,选择适合的经济的方式。没有最好的激励,只有适合的激励,激励不在钱多钱少。三,激励不仅是个管理问题,更是个艺术问题,需要“用心”实践和体验,渐悟到“顺其自然”激励的感觉。具体到操作层面上,要做好对个人的激励,将激励落实到位,就既要关注与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要关心和提升个人的能力,更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个人想要的东西,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得到,而且从投入产出上感到公平,这是组织设计激励机制的基本构架。
传统民谚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和食,人与鸟生存的底线。但,人不为财活,鸟不为食生。现代民谣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华为《基本法》说:向雷锋和焦裕禄学习,但决不让雷锋和焦裕禄吃亏。以上这些说法,算是给“反思激励”做些注脚吧。
虽然西方管理学界的激励理论层出不穷,但一方面过于概念化和逻辑化,另一方面又局限于某个角度的观察,因而还是很难揭示出人们复杂行为的本质,更难以用来对具体激励问题进行分析。
在极端欲望所激发出来的意识和行为面前,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丰厚的回报并未带来价值的增长,反而膨胀了人们的贪婪之心。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H?Maslow)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亚当斯(J.S.Adams)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其它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ERG”理论
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
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还表明了: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各类需要层次并非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ERG”理论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的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期望理论
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
成就动机理论
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
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动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1、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特征,分派员工工作、安排职位;2、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3、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些因素的具备,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