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灌注桩缺陷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㈠人工挖孔桩:
桩身砼强度不足
原因:砼遭受孔内水的危害,引起砂浆稀释,砂石下沉,严重破坏砼的强度。
防治措施:
a、对于孔内有地下水,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可采用将水抽走后再进行砼浇筑,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必须采用水下砼配合比灌注。
b、对于水位高、出水量大的桩孔,必须采用水下砼配合比进行灌注。
㈡钻孔灌注桩:
1、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
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
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这种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如不能孔孔取芯,要结合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一般钻进至微风化岩时,钻头不蹩钻,主动钻杆振动不很厉害,钻进声音感觉较好)、工程地质资料等进行综合考虑。
2、缩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原因:塑性土膨胀。
防治措施:成孔时,|考试大|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完成。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可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桩底沉渣量过大
原因: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
防治措施:
a、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
b、一次清孔后,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要必须采用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措施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准备一个清孔接头,一头可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 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
4、钢筋笼上浮
原因:
a、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b、由于砼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深时,其上层砼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了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防治措施:
a、钢筋笼应在顶面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固定,防止在砼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
b、灌注砼过程中,应随时掌握砼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砼浇筑超过导管底端2~4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高。
5、断桩与夹泥层
原因:
a、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砼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b、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灌注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
(1)当导管堵塞时,|考试大|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
(2)因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砼面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桩;
c、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
d、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治方法:
a、认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
b、选择适宜的导管:导管由不小于250mm的管子组成,用装有垫圈的法兰盘连接,导管必须进行水密性、承压及接头抗拉试验;
c、在灌注砼开始时,导管底部至孔底应有250~400的空间,首批砼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深≥1.0m和填充管底空间的需要;
d、在整个灌注过程中,导管出料口应伸入先前灌注的砼内至少2m,应经常测量孔内砼的高程,及时调整导管出料口与砼表面的相应位置;
e、灌注的桩顶应比设计高出0.5~1m,以保证砼强度,多余砼在接桩前凿除;初凝前,任何受污染的砼应从桩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