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3)
(三)商品的价值量
考试内容: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概念: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例题·单选题】商品的价值量由( )决定。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
[714020105]
『正确答案』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表示方式:(1)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教材P24):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考试内容: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掌握)。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08年考过此概念),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例题·单选题】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 )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714020106]
『正确答案』C
【例题·单选题】货币的本质是(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社会属性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14020107]
『正确答案』D
相关推荐
- 2016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章节讲义:第十一章05-23
- 2016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章节讲义:第十章05-23
- 2016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章节讲义:第十二章05-23
- 2016年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章节讲义:第九章05-23
- 2016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章节讲义汇总05-03
γרҵ | ʦ | ԭ/Żݼ | ||
---|---|---|---|---|
2017û | 640 / 280 | |||
2017רҵ֪ʶʵ | 640 / 280 | |||
2017Դרҵ֪ʶʵ | 640 / 280 | |||
2017̹רҵ֪ʶʵ | 640 / 280 | |||
2017˰רҵ֪ʶʵ | 640 / 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