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经济师中级金融考前冲刺辅导(3)
(三)熟悉融资方式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1.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在这种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比重较大,市场较为不发达,金融机构种类较少,储蓄主要通过银行类机构中介给资金使用者。银行一方面吸收储蓄,另一方面发放贷款,风险资本只能来自留存利润或直接来自少数储蓄者。在发达国家中,这种金融体系以法国、德国和日本为典型,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金融体系大多也属于这种类型。
2.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
在这种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重较大,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机构种类繁多,企业更多地依赖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外部融资,而且融资更多地通过金融市场,而不是金融中介进行。这种金融体系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以英国和美国为典型。而且,出现了新的特征: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越来越依赖金融市场。
(四)熟悉融资方式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首先看间接融资与货币流通
1.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创造货币供应量
信用货币通过两条渠道被创造出来:
(1)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收购金银以及外汇、向财政部门提供贷款或者给予透支,把基础货币投人到经济运行之中。中央银行初提供的基础货币表现为一般银行和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然后一部分被提取现钞,进而表现为现钞发行和在中央银行存款两种形态。
(2)商业银行系统通过信用活动创造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利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通过间接融资活动,创造出多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商业银行融资活动的继续进行,多次融资的结果,将使得货币供应量若干倍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要受到基础货币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要的备付金率和客户提现率的制约。
2.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此处非银行金融机构指不能办理转帐结算和吸收活期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机构不能像商业银行系统那样在贷出款项后,在自身负债方向同时增加新的负债金额。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是把委托单位原来在银行的存款转借给另外一家企业,使委托单位原来在银行的存款,转变成借款单位在银行的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变成了委托单位的债务人和借款单位的债权人。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可以产生加速货币流通的效应。企业等单位将暂时不用的资金交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加以融通之后,就会变成其他单位立即可以使用的资金,形成社会购买力。这无疑有利于加速货币流通速度,扩大本期社会总需求。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人拆借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银行拆借资金办理融资业务,实际上也起到了扩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再看直接融资与货币流通
直接融资会减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吗?
3.扩大直接融资的主要问题
(1)直接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来以储蓄存款形式存在的货币供应量,转变成为以企业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社会总需求。
(2)直接融资可能使得原先已经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可能会恶化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合理比例。
(3)由于大量资金脱离了银行的控制,因此为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
相关推荐
- 2016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信用与利息05-07
- 2016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货币与货币流通05-07
- 2016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汇总05-06
- 2016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金融体系05-06
- 2016年初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金融市场05-06
γרҵ | ʦ | ԭ/Żݼ | ||
---|---|---|---|---|
2017û | 640 / 280 | |||
2017רҵ֪ʶʵ | 640 / 280 | |||
2017Դרҵ֪ʶʵ | 640 / 280 | |||
2017̹רҵ֪ʶʵ | 640 / 280 | |||
2017˰רҵ֪ʶʵ | 640 / 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