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初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工商管理笔记

工商管理案例6-1:“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

来源:233网校 2006-09-01 08:53:00
  一、“本田”和“东发”的竞争
  五十年代初,日本摩托车行业50家企业群雄并立。当时,摩托车市场每年以40%的势头增长。在摩托车行车市场占有率头把交椅的是东发公司,为22%;第二位是本田公司,为20%,仅次于东发,不过东发在经营的其它方面,都凌驾于本田。如:税后利润率,东发为8%,本田为3.4%; 负债与自有资本的比率,东发为1.5:1; 本田则为6:1。
  东发和本田同为日本摩托车行业最大的厂家,但东发效益突出地位高,财务状况也好得多。
  本田由于迅速发展,在摩托车行业中特别显眼,但由于负债多,生产过分扩大,因此,财务状况不佳。
  但在此后五年间,本田却取得了摩托车行业稳固的霸主地位。东发的市场占有率降到4%;相反,本田则夺得了44%的市场占有率。1960年,本田的税后利润创造了10.3%的记录;而东发却出现相当于销售额的8%亏损。本田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负债额和自有资金的比例下降了1:1,经营有了起色,而东发则由于大量贷款,弥补亏空,使负债额与自有资金之比恶化为7:1。过去的所谓稳健经营彻底崩溃了,加上摩托车市场的年增长率已下降到9%。东发要想重新称霸,为时已晚。
  1964年2月,东发终于破产了,销售额一落千丈,资金捉襟见肘,支票无法兑现。不到10年,东发的首席宝座被人夺走,一败涂地。遭到这种悲惨结局不只是东发,许多摩托车厂家也相继破产或被迫撤退。1950年,日本的摩托车厂家有50家之多,到1960年则减到30家,到1965年仅剩下8家,而到1969年则归并为4家(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
  从1955年到1960年,东发对扩大生产一直下不了决心,而本田则力求与每年42%的需求增长率相适应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年销售额增长了66%,本田为加速这种势头的发展,果断筹借了大量高息贷款;而东发则安于现状,没有把本田放在眼里,不采取任何对策。幸亏如此,本田才能充分地灵活运用“先发制人”战略迅速降低成本,从而在摩托车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竞争对手陆续退出的过程中,本田继续增加收益,资金平衡表呈现出一大笔盈余。
  本田包揽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摩托车市场,摩托车的需求量一接近饱和,本田就迅速转向汽车生产实行多角化经营,到1975年,汽车部门的收益已超过摩托车。整个70年代,收益扶摇直上,财务状况明显改善。
  本田进入汽车市场,轰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当时在1967年,日本的汽车行业很不景气,加上日本经济门户刚刚对外国资打开,很多弱的汽车厂家担心企业的剌景,拼命谋求同大型厂家的联合,寻找出路。日产在吸收“王子汽车”和“民生柴油机”的同时,还把富士重工在国内的生产能力纳入自己的控制下,丰田和日野以卡车生产的合理化为目标,进行了协作。通产省则从背后操纵工厂合并,重组汽车产业格局,推动国内厂家提高竞争能力,打进世界市场。本田真正在汽车行业上投下力量恰好是这个时候。因此,在重新组合暂告结束,汽车待业刚刚恢复平静时,本田的加入,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议论。
  二、雅马哈的进攻
  趁本田分心于汽车事业之机,新的摩托车厂家雅马哈开始扩大生产份额。本田的国内市场份额在1960年创65%的最高记录之后,开始走下坡路,1981年甚至降到了40%。与此相反,雅马哈的比重,在六十年代中期尚不足10%,可是到了1981年,却增加到35%左右。即把本田失去的份额全部占为已有了。
  就目标国内市场而言,雅马哈就将超过本田。本田后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落后到38%,而雅马哈则达到37%,两者仅差1%,往前再走一步,雅马哈就将超过本田,夺取日本的市场霸主的地位,而百米世界最大的摩托车企业。雅马哈的首脑们洋洋得意的宣称:“超过本田的时刻已经到了,决不能让到手的机会丧失”。这时,本田为了在汽车部门打下基础,从摩托车部门抽出相当的一部分经营资源,一时摩托车部门的力量比较薄弱,这正好给雅马哈以可乘之机。雅马哈的首领在七十年代未到八十年代初,公开露出拿下本田的意图,雅马哈经理小池在1981年时大言不惭地说:“本田正拼命推销汽车,有经验的摩托车推销员几乎都在集中在汽车部门,我们可以在摩托车上与它决一雌雄。只要有生产能力,我就可以击败本田。”
  这个时期雅马哈的经济益效超过了本田。过去,六十年代末。双方的税前利润率都是7-10%,八十年代初则都是3%左右。本田由于缺少纵横驰骋验,在汽车的研究开发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因而降低了利润率。1970年,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2%;1983年,则上升到5%,而同期雅马哈的研究开发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左右。
  雅马哈志在必得,把他们拥有的一切资源都投入到摩托车及相关的产品上。品日趋齐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缩小了和本田的差距。七十年代初,雅马哈的品种是18种,大致为本田35种的一半。1981年,雅马哈连续不断推出18种新车型,超过了只有17种车型的本田。
  1981年8月,雅马哈开始建设生产能力为100万辆的新摩托车工厂。这个新工厂一旦建成,雅马哈的新工厂所制造的摩托车,在日本可以全部销出,那么,雅马哈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接近60%。因此,1982年小池经理发出这样的檄文:“本田和敝公司之间决定性的差距,在于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我们既然是摩托车的专业厂家,当然不甘老是屈居第二。一年内,我们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厂家,两年内,我们要称雄世界。”
  雅马哈的首领确认他们在摩托车市场上占据首位。雅马哈拼命投资。由于雅马哈靠自有资金无法实现庞大的投资计划,结果欠下银行大量的贷款。
  在经济效益方面,雅马哈和本田差不多;但是,从负债比率看,雅马哈集团是3:1,而本田要好得多是1:1。从品种和生产台数方面来看,雅马哈和本田的差距,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1982年6月,雅马哈宣布1981年会计年度销售总额和利润创历史最高,而本田则在美国建设大规模的汽车工厂,步步深入汽车业。
  三、本田的反击
  面对雅马哈的挑战和扩张,本田当然不会沉默。一进入1978年,本田的反击就开始了。本田的河岛经理宣言:“在我当经理期间,决不允许首席宝座拱手让人。”
  1979年,河岛经理公开承认过去疏忽了摩托车。“从六十年代末到现在,我们热衷于四轮车的开发,在摩托车部门被竞争对手逼近是不得已的”。1982年1月在雅马哈股东大会上池经理的宣言传来,河岛更是怒不可遏:“雅马哈吵醒狮子不算,还狂叫不停,击垮雅马哈!”
  本田的反击并非等闲,在宣言发布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本田的生产份额,从40%猛增至47%,而雅马哈却从35%降到27%。国内市场份额,本田从38%上升到43%。雅马哈则从37%下降到23%。本田的战术如同教科书写的那样,主要措施是大幅度降价,加强广告宣传和增加委托销售商的商品库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新的战术,即扩充产品品种。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连最畅销品种也予以降价三成,以迎合交战的需要。1982年夏,50CC级的微型摩托车甚至卖得比10档变速自行车还便宜。在激烈的价格竞争的最高潮时期,本田仍能以低于雅马哈一成的价格批发给零售商。
  本田的报复战上使用的新战术,是品种的扩充,在一年半里,本田推出81种,这个数字实在令人吃惊。本田的开发新品种的同时,大量地停止旧产品型号的生产,把他新创的81个品种和淘汰的旧型号32种加在一起,其变更了产品目录中的品种113个,而雅马哈只淘汰了8个品种,新推出34种,合在一起,全部新产品目录的变更仅为37个。枯田给消费者留下了焕然一新印象,相反,雅马哈却失去了新鲜感,对比之下相形见绌。
  本田更新产品和降价攻势,给雅马哈以沉重的打击。本田的新型产品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在外观方面,都大受消费者欢迎,本田产品十分畅销,零售商也积极地配合,促进本田产品的销售。本田以牺牲旧型号的销售为代价,并通过新产品,提高了销售额,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意味着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经相应缩短,与此相应,对于市场占优势的一方来说,确实是好事。但是,对相对落后的企业来说正好相反,一方面必须加强投资,以加快新产品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必须大幅度地降价,以处理堆积如山的库存老产品。然而由于资金上的障碍,很难做到这样。
  四、雅马哈的败北
  本田的反击,使雅马哈的销售额外负担下降到了50%以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据估计,1983年初,雅马哈的库存量达到了摩托车行业总库存量的一半左右。根据当时雅马哈的销售量推测,该公司的库存量台数相当于整整一年的销售量。处理库存的唯一办法是向零售商提供推销费并大幅度降价,但雅马哈连这点力量也没有了,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竟一本正经地研究如何化库存为废铁的计划,真可谓黔驴技穷。
  雅马哈及其子公司的财政马上陷入困境,1981年的负债和自有资金的比便是3:1,但到1983年则恶化为7:1。而此时,本田依靠汽车的连续成功,使财务体制变得非常健全。
  从本田开始猛烈反击之后一年半,1983年1月,雅马哈的小池经理认输了,“本田的攻势,我们实在无法招架……,希望雅马哈和本田的战争能够结束……,守住雅马哈应有的地位(仅次与本田居第二位)。
  1983年4月14日,雅马哈宣布下半年的财政年度的损失额累计为40亿日元,红利削减了80%,下一年将可能陷入无红利的窘境。因而决定削减产量18%,即仅180辆,接着,又进一步制订了在两年年裁减700名员工的减员计划。对雅马哈集团的发展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川上会长承认自己的失策:“我们采取的是自取灭亡的行动,这是我的过错。”小池经理被撤换,代之以江口经理为首的新的经营体制。
  1983年5月28日,雅马哈制订了应急计划,摩托车的产量又进一步削减到150万辆,以求在2-3年内,通过减产逐步减少零售商的库存。裁员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又有2000人被解雇。加在一起被解雇的职工,约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0%,原制订的拳的事业计划在两年内全部冻结。
  即使有了这样大型的重建计划,也未能阻止雅马哈的衰落,1983年5月30日,雅马哈的销售额又下跌30%;同年8月6日,雅马哈估计1983年赤字总额可能达到200亿日元;这个金额,远远超过了1981年会计年度创下的历史最高利润额。因而,同年10月又制订了减产计划,年产量降为138万辆。
  然而,本田丝毫不放松追击,他们进一步增加品种,对雅马哈施加压力。从1983年12月到翌年9月,本田又更新了39种旧型号,推出39个新品种。这样,本田在日本市场出售的摩托车品种共达到110个,而雅马哈开始变卖资产。从1983年4月到1984年4月的一年时间里,雅马哈出卖了相当于60亿日元的土地、建筑物和设备。职工的平均工资,从23万日元减到21万日元,奖金则根本不发。雅马哈的经理对日刊工业新闻社的采访,作了这样的回答:“现在摩托车市场出现过度竞争,说起来,责任在敝公司。因此,敝公司首先应清楚地看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建立与同业中其他公司协调的体制……。当然,今后并不是没有竞争……。我的意思是,必须在相互承认、明确雅马哈和其他企业相对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资料来源:由清华大学刘翼生教授在1997年“全国工商管理领导培训”师资培训班使用。
  讨论: 1. 雅马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本田与东发的竞争和雅马哈与本田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3.本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经济师书店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