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级)
第二部分 财 政
一、财政职能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财政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的关系、财政四大职能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我国财政职能的分析认识能力,增强考生对国家财政分配活动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熟悉市场经济的缺陷;熟悉市场与政府的分工;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掌握财政的各项职能的基本含义、范围和发挥职能的手段。
二、税 收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税收基础理论、我国税制结构、国际税收及税法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考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考试内容
(一)税收原则
掌握税收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主要税收原则的基本思想贯彻方法。
(二)税收负担
掌握税收负担的概念;熟悉宏观税负指标和微观税负指标;掌握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熟悉税与费的区别;掌握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掌握税收负担转嫁的含义、方式和条件。
(三)税制结构
掌握税制结构的概念;熟悉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的联系区别;掌握税种结构的各种划分及其内容;掌握税收收入结构和税制要素结构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税制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掌握税制结构优化的含义和衡量标准。
(四)国家税收
掌握国际税收的概念;掌握国际税收与一般税收的联系的区别;掌握税收管辖权的含义及其种类;熟悉国际重复征税的形成原因;熟悉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的类型;掌握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方法。
(五)税法
掌握税法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税收法律关系的含义、要素及特点;掌握违反税法的主要行为的表现;掌握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和抗税的认定依据;熟悉违反税法所应承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三、国 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债基础理论和我国国债实物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对国家债务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国家债务政策的理解能力。
考试内容
(一)国债的性质和功能
掌握国债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国债的主要功能及原理。
(二)国债的种类和结构
掌握国债的各种分类;掌握各种债券的特点;掌握国债结构的含义和分类;熟悉不同国债结构的特点。
(三)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
熟悉国债发行的一般方法及其特点;掌握我国国债的发行方法;掌握国债流通的含义及我国国债流通的主要方式;掌握国债偿还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熟悉国家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及限制条件。
(四)国债负担与规模
掌握国债负担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熟悉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掌握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四、预算管理体制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预算管理体制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考生以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各项措施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
掌握预算和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掌握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熟悉我国实行过的三种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三)分税制
掌握分税制的含义;掌握现行分税体制下支出划的范围;掌握收入划分的主要内容;掌握与分税体制配套的主要相关措施的基本内容。
五、财政政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家财政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要性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熟悉财政政策与相关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
掌握财政政策的五大基本目标的内容。
(三)财政政策的工具
掌握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五大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原理。
(四)财政政策的分类
掌握财政政策的分类方法和各类政策的特点。
(五)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了解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熟悉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掌握积极财政政策与一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
第三部 分货币与金融
一、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的理解,包括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使其具备分析货币和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货币需求
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定义;熟悉交易方程式;了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学说的基本思想,掌握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了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掌握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熟悉其关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的观点。
(二)货币供给
掌握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熟悉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掌握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和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制;掌握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了解不同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的观点。
(三)货币均衡
掌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掌握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了解货币的内在均衡机制;熟悉物价自然上涨率的经济含义,掌握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的关系。
(四)通货膨胀
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熟悉通货膨胀的类型;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
二、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商业银行等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有价证券的定价,金融市场运行等有一定的掌握、熟悉或了解,从而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有更深的认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更好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熟悉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掌握商业银行管理的三大原则,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有价证券的定价
熟悉债券收益率计算的方法,熟悉债券定价的方法,熟悉股票定价的方法。
(三)金融市场
掌握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熟悉金融市场效率的定义,了解有效市场理论,掌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其子市场,了解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三、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中央银行的产生、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独立性,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目标和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有一定的掌握、熟悉或了解,从而对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有更深的认识,对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有更好的理解。
考试内容
(一)中央银行
掌握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熟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过程,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责、业务活动的特征,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熟悉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结算系统,熟悉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的架构,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货币政策
掌握货币政策的定义,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熟悉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含义,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了解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的含义,熟悉各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熟悉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措施。
四、金融监管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理解,包括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体制,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使其具备基本的金融监管知识框架。
考试内容
(一)金融监管理论
掌握金融监管的定义,了解金融监管的发展和金鱼融的意义;掌握金融监管的经常学理论基础,熟悉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熟悉各个基本观点。
(二)金融监管体制
掌握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掌握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涵,熟悉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典型国家情况;熟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掌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
(三)巴塞尔协议
了解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熟悉巴塞尔协议的性质和作用;掌握1988年巴塞尔报告主要内容;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了解三大支柱的主要内涵,熟悉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五、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促使考生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的理解,包括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收支及其调整,外汇管制与货币可况换,使其具备分析国际金融活动和政策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汇率决定与变动
熟悉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基本内容,了解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汇率决定与变动的主要因素;掌握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二)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掌握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国慰收支平衡表的构成;熟悉国际收支差额分析;掌握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主要内容。
(三)外汇管制与货币可兑换
掌握外汇管制的概念;了解外汇管理的演变;掌握货币可兑换的定义、类型,熟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可兑的规定;掌握人民币可兑换的现状,了解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 统 计
一、统计与统计数据
考试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含义等;熟悉统计数据及其计量尺度,掌握统计数据和变量的分类;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统计数据的误差来源,了解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考试内容
(一)统计的含义
掌握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学的含义。
(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熟悉统计数据的含义;熟悉统计数据的四种计量尺度。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掌握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掌握变量的含义及其类型。
(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熟悉统计指标的含义;掌握统计指标的分类。
(五)统计数据的来源
了解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熟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的含义,掌握不同调查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二手资料”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
(六)统计数据的质量
了解统计数据误差的来源,熟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的含义,了解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二、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数据整理在整个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能够对数值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绘制直方图和直线图;掌握统计表工基本结构和设计要求,能够合理运用统计表来显示数据。
考试内容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了解频数的含义,熟悉频数分布的含义;掌握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分类数据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掌握条形图和圆形图的作用和绘制方法。
掌握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的计算方法。掌握顺序数据频数分布表和累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了解数据分组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数据分组的方法。了解上限、下限、组限、组中值的含义,掌握组中值的作用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能够根据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频率分布表。掌握直方图和直线图的绘制方法,熟悉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三)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的作用;掌握统计表的基本结构;掌握统计表的设计要求,能够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统计表。
三、数据特征的测度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数据特征测度的意义,了解数据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了解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含义,熟练掌握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考试内容
(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了解算术平均数的含义,熟练掌握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算术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熟悉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几何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合。
(二)离散程度的测度
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熟悉离散程度在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了解极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了解标准差和方差的含义,熟练掌握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了解离散系数的含义,熟悉离散系数的作用,掌握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
四、时间序列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时间序列的含义,熟练掌握时间序列中的一些简单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并能将这些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考试内容
(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了解时间序列的含义及构成要素;掌握时间序列的分类。
(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了解发展水平的含义。了解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熟练掌握不同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其计算方法。
(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了解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含义。熟练掌握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进行速度之间相互推算。了解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熟练掌握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了解速度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熟悉增长1%值的含义及其用途,掌握增长1%值的计算方法。
五、统计指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指数的意义和作用。熟练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指数体系分析的原理。能熟练运用指数体系分析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数的概念、分类
了解指数的概念,掌握指数的分类。
(二)权综合指数
了解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掌握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和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三)指数体系
熟悉总量指数的含义。掌握指数体系中价值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和数量关系。掌握指数体系的分析方法。
相关推荐
- 2016年中级经济师各科考试特点汇总05-23
- 2016年中级各科背诵知识点汇总03-01
- 2016年中级经济基础章节知识点汇总03-01
- 2016年中级经济基础备考计划表03-01
- 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特点分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