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的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会计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
“会计假设”的来源及发展
会计假设这一名词,在1922年佩顿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最早是1961年美国的坎宁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进行的论述,他把会计基本假设看成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他的这种看法和现在对会计假设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会计假设来自环境,是比会计原则上更为基础和理论性的概念,它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是有客观依据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须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
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在通货膨胀时代,对币值稳定的假设的否定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或现时成本会计;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渐增。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显示人们为保持币值稳定而做出的努力。权责发生制假设为会计假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五项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上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3、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不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及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4、货币计量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示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5、权责发生制假设。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来源:考试大
会计假设的不足
上述五项会计假设的观念中前四项早在19世纪就已经形成,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又不不断丰富了它们的内涵,或者证明了它们的局限性。并且有的假设其局限性是自身造成的。
会计分期假设,因为会计期是人为划分的,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有明显的估计性和不确定性。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会计主体假设一般指企业本身,随着集团公司总裁的出现,母公司和子公司各为独立法人,为了合并编制财务报表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假设发展为合并个体,再扩展又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政府的国民帐户核算体系。而当今信息时代造就的网上公司更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会计主体假设由此扩展为企业主体和虚主体,并引出了虚主体如何建立会计程序,提供会计信息的新课题。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其运用一直是不充分的。20世纪初,迪克西就指出资产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估价时,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不严加区分会引起原则性错误,流动资产应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后来,哈特菲尔德也对持续经营进行了全面剖析,得出:如果持续经营是资产估价的关键,由于固定资产不是为销售而购进,其售价是不相关的,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存在是为了销售,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其售价;1981年佩顿更发展了持续经营的含义,主张按资产的市价而不是成本记录。总之,理论上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排斥了清算价格,要求按使用目的对资产计价,即对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而现行的持续经营假设强调对所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已很明显,稳健主义阻止了对流动资产按变现净值计价的做法,那里开始占支配地位的收益实现原则又为历史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较高的计价会产生未实现的收益。最后,政府的所得税法等强化了保守的资产计价观点,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被不完整地应用于会计实务中。而今天清算前提被频繁运用,不断发生的公司合并、重组,使任何环境下的企业必须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才能迅速改变其产品和业务经营,不仅流动资产应该按变现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也决非不相关的。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正进入各种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产生的网上虚拟公司,由于知识以思维的速度更新、扩散,网上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并呈现短暂性,而不是永久经营。因此,以持续经营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流地位渐渐受到了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
货币计量假设引起争议最大。首先,以货币计量不能表现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信息,使会计信息局限于货币性定量性的……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和企业员工越来越成为公司总裁最重要的资产,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力资源会计将会计信息扩大到定性的信息,但是以人力资产的成本可以和实物资产一样有货币为假设的。事实上,电子货币的出现强化了货币计量这一假设,会计信息本质就是数字化的货币性信息;其次,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初通货膨胀的出现,特别是二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遍及全球,动摇了作为历史成本前提的:“币值稳定”假设。因为会计报表上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不能正确地计量收益,由此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它们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之争在于币值变动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否会产生收益,历史成本会计的维护者如利特尔顿认为物价变动自身是不能产生收益的,而且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物价上涨指数普遍回落到50%以下,已可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国放松了对利率、汇率管制后,面对随时变动的货币市场,企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等回避货币变动的风险,这使币值稳定假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的设立是为了引申出相应的会计原则,如:持续经营假设可说是最重要的假设,它是资产计价的最重要的基础,衍生了历史成本、折旧、资本保持等会计原则。它使会计的重心转向了未来,资产计价应依据公司的长期收益能力,除非资产价值的变化对持续经营价值产生影响。否则就没有必要对资产进行再估价。加上币值稳定假设,历史成本就成为资产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固定资产的购置为了长期使用,应采用折旧的形式,按使用期限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分期转换为费用;由于股份公司必须保持资本完整,才能确保经营的连续性,而为了保全资本,企业只能从累计利润支付股利,又导致了精确区分资产和费用的必要。会计分期假设首先为持续经营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其次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以计算定期收益,使成本与收配比的问题。又如权责发生制假设,要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现金时确认其影响,并将它们记入相联系的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由此导致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同时又要考虑应计和递延费用以精确计量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