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一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市政工程学习笔记

一级建造师专业辅导市政教材(三十八)

来源:233网校 2007年6月30日

1K415012  长距离顶管技术关键措施
长距离顶管技术措施需要掌握中继间和泥浆套等措施。
(1)中继间法
将需顶进的管线全长分成若干段,在相邻两段之间设置一个与所顶进管相同管径的工作管,其中布置顶进设备,此工作管节称中继间。中继间以前的管段用中继间的顶进设备顶进。中继间顶镐活塞收缩后,中继间与其前的管段之间出现一个顶镐行程的空隙。再由工作坑顶进设备顶进中继间以后的管段,使中继间与前面的管段相接。
1)中继间安装与工作
①经检查中继间各部件正常后进行安装,安装完毕后通过试运转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中继间内顶镐在管内环向等距离布置。中继间要与前后的管壁接牢,以防中继间内因设备布置重量的不平衡,在工作中产生旋转。
②中继间开始顶进时,工作坑内的千斤顶要紧顶在导轨上接好的管子上,防止中继间向工作坑方向退移。工作的顺序是:第一个中继间顶完后,卸油压,开始第二个中继间顶进,同样再开第三个中继间,依次开动下去,在最后开动工作坑千斤顶的同时,又可开动第一个中继间,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顶进。
2)中继间拆除
施工结束后,由前向后依次拆除中继间内的顶进设备。
拆除中继间应先将千斤顶、油路、油泵、电器设备等拆除。每个中继间拆除的顺序应是:先顶部、次两侧、后底部。由第一个中继间开始往后拆,拆除的空间由后面的中继间继续向前顶进,使管口相连接。
(2)泥浆套法
在顶进过程中,以高压泵向管外壁与土层之间注入触变泥浆,以减小阻力的措施。
1)触变泥浆的主要成分是膨润土,使用前应测定胶质价。
2)触变泥浆的配合比按管道周围土层的类别、膨润土的性质以及触变泥浆的技术指标确定。
3)顶管采用触变泥浆套法,一般在下管之前,应预先在管壁上留出注浆孔,储备足够的泥浆。管前可加一超前环,以形成10~20mm的超挖量为触变泥浆层。
4)顶进施工完成以后,可根据需要将水泥砂浆或粉煤灰水泥砂浆压人管外壁与土层之间,将触变泥浆置换出来,以起到减少地面沉降的作用。
1K415013  管道交叉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1)管道交叉处理的原则
①排水管道施工时若与其他管道交叉,按设计规定进行处理;当设计无规定时,征得有关单位的同意,可参照下面的参考方法处理。
②管道交叉处理中应当尽量保证满足其最小净距,且有压管道让无压管、支管避让干线管、小口径管避让大口径管。
(2)管道交叉处理的参考方法
在施工排水管道时,为了保证下面的管道安全又便于检修、上面的管道不致下沉破坏,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排水圆管在下,铸铁管、钢管在上。上面管道已建,进行下面排水圆管施工时,采用在槽底砌砖墩的处理方法。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且当钢管或铸铁管道的内径不大于400mm时,宜在混凝土管道两侧砌筑砖墩支承。
②排水圆管(直径≤600mm)在下,铸铁管、钢管在上,高程有冲突,必须压低下面排水圆管断面时:将下面排水圆管改为双排铸铁管、加固管或方沟。
③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矩形管渠与其上方钢管道或铸铁管道交叉,当顶板至其下方管道底部的净空在70mm及以上时,可在侧墙上砌筑砖墩支承管道。当顶板至其下方管道底部的净空小于70mm时,可在顶板与管道之间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实,其荷载不应超过顶板的允许承载力,且其支承角不应小于90°。
④圆形或矩形排水管道在上,铸铁管、钢管在下,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在铸铁管、钢管外加套管或管廊。
⑤排水管道在上,铸铁管、钢管在下,埋深较大挖到槽底有困难,进行上面排水管道施工时:上面排水管道基础在跨越下面管道的原开槽断面处加强。
⑥当排水管道与其上方电缆管块交叉时,宜在电缆管块基础以下的沟槽中回填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石灰土或砌砖。排水管道与电缆管块同时施工时,可在回填材料上铺一层中砂或粗砂。电缆管块已建时,回填至电缆管块基础底部的材料为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回填材料与电缆管块基础间不得有空隙。
⑦排水管道在下,另一排水管道或热力管沟在上,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或上面已建,进行下面排水管道施工)时下面排水管道增强,满槽砌砖回填或C8混凝土、填砂。
⑧排水方沟在下,另一排水管道或热力方沟在上,高程冲突,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增强上面管道基础,作为下面排水方沟的顶板或根据情况,压扁下面排水方沟,但不要减小过水断面。
⑨预应力混凝土管与已建热力管沟高程冲突,必须从下面穿过施工时,先用钢或钢筋混凝土套管过热力沟,再穿钢管代替预应力混凝土管。
⑩预应力混凝土管在上,其他管道在下,上面管道已建,进行下面管道施工时,一般在下面槽底或方沟盖板上砌支墩。
1K415014  构筑物满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1)构筑物水池满水试验程序
按试验准备—水池注水—水池内水位观测—蒸发量测定—有关资料整理程序进行
(2)构筑物满水试验要点
①注水:向池内注水分三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3。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24h,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每次注水后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
②外观观测:对大中型水池,可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在充水过程中,对池外观进行检查,渗水量过大时停止充水,进行处理。
③水位观测: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测读水位的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24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mm。
④蒸发量的测定:有盖水池的满水试验,对蒸发量可忽略不计。无盖水池的满水试验的蒸发量,可设现场蒸发水箱,并在水箱内设水位测针进行测定。测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时,测定水箱中的水位。    
相关阅读
精品课程

正在播放:一级建造师考点解读

难度: 试听完整版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